玩酷网

超大块肺癌,杀癌药直接打到肿瘤里,先缩减肿瘤,再杀灭癌细胞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肺癌能有多大?一位老大爷胸口的肿瘤,影像片子都快装不下了。家属一看吓懵了,以为是“宣判日子到了”。

可医生却说,别急,还有招:“我们把药直接打进去,先让瘤子变小,再一点点清干净。”

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桥段,而是真实存在的精准治疗思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直捣黄龙”的抗癌方法——经动脉灌注化疗,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把药打进肿瘤里”。

肺癌,不只是你想的“咳咳咳”

很多人一听“肺癌”,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老烟民?是不是咳嗽咳痰带血?其实,肺癌早期往往没啥症状,等到发现,已经“长成一座山”了。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报告》,肺癌连续多年稳居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尤其是男性,每10个癌症死亡的男人里,就有2个是肺癌夺命。

而这其中,超过65%的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晚期,肿瘤已经长得老大,压迫气管、血管,甚至转移到脑、骨、肝。传统的全身化疗、放疗,往往“顾此失彼”,副作用大,疗效还不一定理想。

那怎么办?这就得说到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治疗方法——局部精准治疗。

药物直达战场,比“绕远路”强多了?

我们常用的化疗,是通过静脉把药物输到全身,希望药物能“顺便”杀掉癌细胞。但问题是,药到了肿瘤那儿,浓度往往不够,反而先伤了正常组织,比如骨髓、肝、肾。

而“经动脉灌注化疗”怎么玩呢?它像是搞偷袭,直接把高浓度抗癌药,通过导管打进肿瘤供血的动脉里,比如肺动脉分支。这样,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对肿瘤打击更精准,还能减少全身毒副作用。

这就像打仗时,不再用飞机满天撒炸弹,而是直接派狙击手去敌人大本营——精确制导,节省弹药,还提高命中率。

真实故事:从“没法手术”到“瘤子缩了一半”

我有一位病人,老李,64岁,常年吸烟,咳嗽咳痰没在意。直到有一天开始胸闷气短,去医院一查,肺部有一个直径超过8厘米的肿块,压着气管,连手术刀都“插不上去”。

他家人问我:“医生,这还能治吗?”我说:“咱们别急着放弃,可以试试先灌注治疗,看看能不能先把肿瘤压下去。”

于是我们通过股动脉介入导管,把药物精准送到肿瘤供血的肺动脉分支。前后做了三次,每次做完,老李都明显觉得胸口轻松了。三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了接近一半,气管也不被压了,连后来手术也顺利做了。

这种方法叫“转化治疗”,意思就是:原本不能手术的,通过缩瘤让它变成“能动刀”的。

药物灌注治疗到底靠不靠谱?

很多人一听“打到动脉里”,就觉得玄乎,甚至担心风险。其实这种方法在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早就广泛使用,在肺癌里也逐渐成熟。

根据《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动脉灌注治疗,肿瘤控制率高达74.6%,其中有近三成患者瘤体明显缩小,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然,并不是所有肺癌都适合这种方法。需要通过多学科会诊(MDT),结合影像、病理、体质、肿瘤分期等综合评估。如果肿瘤血供丰富、位置合适、全身情况尚可,这种治疗就可能成为“救命稻草”。

为什么不是人人都用这种方法?

说实话,灌注治疗并不是新鲜玩意儿,但它有几个“门槛”:

第一,要有经验丰富的介入放射团队。放导管不是插进去就完事了,要精准找到供血动脉分支,操作技术要求高。

第二,设备要求高。需要数字减影造影(DSA)设备,部分基层医院并不具备。

第三,医保覆盖有限。有时候患者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自费,加上对这种方法不了解,很多人望而却步。

所以这就是现实:明明有招,但不是每个病人都能用上。

你以为是“新技术”?其实是“老中医”思路

现在很多精准治疗,其实和老祖宗讲的“辨证施治”有点类似。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看症下药。

肺癌不等于死刑,但需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就像我们做饭,不能一个锅里啥菜都炖一遍。该清蒸的清蒸,该红烧的红烧。肿瘤治疗也不能“一刀切”,要分人、分型、分期。

肿瘤能缩小不等于能“根治”

这里必须提醒一句:灌注治疗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肿瘤消失的魔法棒。它的作用是:争取时间、改善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靶向、免疫、放疗),提高整体生存期。

有些肿瘤确实在治疗后快速缩小,但仍可能残留癌细胞,甚至潜在转移灶。因此,后续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比如加用靶向药、免疫治疗甚至局部放疗。

说说那些常见误区

有人说:“既然能打到肿瘤里,那我是不是能不做化疗了?”错!灌注化疗是局部治疗,不能替代全身治疗。

还有人说:“肿瘤缩了,是不是就好了?”瘤子缩不等于癌细胞清光了,癌症的‘尾巴’很难缠。

还有家属问:“药物毒性是不是更大?”其实恰恰相反,因为灌注局部药物浓度高,反而能减少全身副作用,比如脱发、恶心、白细胞减少等。

生活方式,才是你真正的“防癌药”

说到底,再好的治疗,也比不上早预防。

戒烟,是最有效的防肺癌手段。研究显示,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3倍以上。而且,即使戒烟10年,风险也仍高于从不吸烟者。

空气污染、厨房油烟、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氡气)等,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

另外,定期体检、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高危人群来说,是早发现的关键。别等到咳血、胸痛再去查,那时候,多半已经“不是小事”了。

结尾这句掏心窝子的话

肺癌是恶魔,但不是没有软肋。我们现在手里有枪、有炮、有“狙击手”,关键是你得知道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找谁用。

早诊断、个体化、组合拳,才是对付癌症的正道。别迷信灵丹妙药,也别一听“晚期”就放弃。哪怕是“超大块肺癌”,也有机会“斗智斗勇”,赢一仗。

参考文献:

[1]孙燕,李进,石远凯,等. 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2,44(6):491-505.[2]王强,刘建. 经动脉灌注化疗在晚期肺癌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肺癌杂志,2023,26(3):210-215.[3]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2[R]. 北京: 国家癌症中心,202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