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读高中的九十年代
即使1979年出生,到了九十年代也到了上高中的年龄。

但这个时期还有另外一种事实,那时学习成绩最好的考中专了,有两年的,有三年的,也有四年制的(比如物资专业),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就直接包分配工作了。当然,随着大学的普及,这些人在如今现实生活中总是被人误解为学历低,其实不然,他们那时候面临的考学环境不仅是考生多,而且录取名额少,他们这个中专学历其实就是好比现在的985学校,一定程度可能还比不了,因为他们包分配,一旦考上就意味着就是如今的“公务员”。
紧排在中专生成绩水平后面“好学生”一般都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虽然也有很多考进了大学,但是在升学率控制之下,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大部分人没有考上大学,要么就此放弃走向社会了,要么选择“复读”,有的甚至达到了“抗战八年”才考一个大专,但家里人也是满意的,毕竟供出了大学生,不用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大学分配制度的变化,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大学生都是包分配的。而七十年代末期有些人就没有赶上这种政策了,大学毕业之后需要参加考试,要么事业编,要么考公务员。
上高中成了门槛,也是跳板。
但高中的时期,七十年代出生的学生依然保持了吃苦的性格。高中阶段都是在学校住宿了,一般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回家一趟,每次回家带米带菜,米交到学校饭堂,换取对等的饭票,那种塑料做的,一两、二两还有半斤的。(后来一个老乡开了家竹制品工厂,在他的饭堂里依然使用这样的饭票,当然觉得特有情怀)。而带菜就是更丰富一些,有一瓶瓶咸菜的,有一瓶瓶毛豆的,还有整瓶的豆腐乳、辣椒糊等等,凡是能够放一个星期的菜都会整上一两瓶放在宿舍,有时候即使上面长了一层“白霜”也不会轻言“放弃”,真的应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老古话。

那时候每天晚自习,班主任老师毕业后第一年,对班级非常负责任,每晚总是悄悄的现在班级课堂的后门,从我们后面观察,看有谁不在学习。不仅如此,回到寝室以后,他还会去查房,让大家早点睡觉,养好精神,准备第二天的学习。
人生当中有很多选择,比如上中专还是读高中上大学,但这是要靠“成绩”来说话。人生当中有很多良师益友,比如当年的班主任,他不管你学习成绩如何,总是让你建立信心,不要放弃,坚持下去,挂在他嘴边最多的话就是“来这里读高中就没有一个是孬子!”就是他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现在想起来,我们班六十几个学生,现在只有四五个是在自己做生意,其他的都是在编制内。更有一些“大拿”,成为国家部位的大将或者部队里面的中高级干部。
回想高中时代,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认识了一些终生难忘的老师,也认识了一群一起度过青春岁月的好同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情谊变得愈加弥坚。回忆高中时代,其实更是对过去的留恋,对生命来来往往的感叹。
致敬高中,我们现在好多时候不再说“某中”,而是说“某大”,把高中当做大学来喊,我们的高中的确也是有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