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解语
势单力薄,造势借威。震惊百里。
译文:当自身力量薄弱时,通过营造声势或借助他人的威势,震慑敌人,使其屈服或败逃,就如同巨雷骤响,震撼百里。
●本书批语
艰于力则借人之力,乏于势则借人之势,以反求合。凭其势,借其威,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而用之。大小进退,其用震也。
译文:自身力量不足时,可从敌人的对手那里借力;自身威势不足时,可从敌人的对手那里借势,通过与敌人的对手寻求合作来实现目标。想要凭借他人的威势,就要洞察其智慧和才能,权衡其实力,分析其气势和威力,抓住关键点迎合他,顺势而为。无论是在大的战略层面,还是在小的战术层面,无论是在进攻中,还是在退却时,其作用都是为了震慑敌人。
●计谋精要
狐假虎威。狐狸凭借老虎的威势来吓唬百兽,典出《战国策·楚策一》。
在军事领域,此计是指借助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威势震慑对方,使其屈服或败逃的一种谋略。实施此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利用威势来震慑敌人,使其屈服或败逃。至于威势是借用还是自造,其实并不重要。甚至可以利用敌方的溃败之势,再施加军事力量的震慑,从而轻松击败敌人。成功应用此计的关键在于精准地利用和倚仗威势,以及对不战而使其屈服的对象的精准选择。对于那些不畏强者的威慑、抱定必死决心拼命的弱者,此计则难以奏效。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质变及其制胜机要
此计是在我方凭借威势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的应对策略,解语引用《易·震》中的语句“震惊百里”,点明敌我态势呈现出“震卦”之势。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在于:借势损阳,以反求合。《易·震》中说:“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意思是:迅雷不及掩耳,有的人吓得浑身发抖,有的人却能谈笑如常。巨雷骤响,震惊百里,有的人却神态自若,手里拿着酒勺子,连一滴酒都没有洒出来。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因材施威:根据弱者的胆识、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震慑。对于那些从未耳闻过“雷”声的人,施以此计,效果最佳。
2.以反求合:借助敌方的死对头的威势,才能与我方利益相合,从而产生巨大的威势,迫使敌人屈服或逃走。
3.不战而胜:凭借威势,占据压倒性的优势,掌握克敌制胜的条件,立于不败之地。对弱敌实施威逼利诱,使其不战而屈服。
●经典战例
刘亮拉大旗威镇敌军
敌主将被杀全军投降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内部乱成一团。丞相高欢一心想篡夺朝政,而关西大都督宇文泰则苦心维护朝政,双方常有斗争发生。
天色渐黑,宇文泰在书房内来回踱步,心中焦急。泰州刺史投靠高欢,已被用计铲除,但其同党豳州刺史孙定儿拥有几万人马,大造声势,企图顽抗到底。看来,只有派智勇双全的都督刘亮去对付孙定儿,才有可能奏效。
都督刘亮受命后,星夜兼程,神不知鬼不觉地直扑豳州。孙定儿还蒙在鼓里,认为宇文泰的军队离自己这么远,绝不可能马上打来。然而,刘亮只带了20名随从骑兵,便奔驰到豳州城外,在近城的一处高地上树起一面大旗。一切准备就绪后,刘亮率领20人闯入城中。
华灯初上,刺史孙定儿恰好摆好酒宴。见刘亮迎面闯入,他一时吓得目瞪口呆。说时迟那时快,刘亮打马猛砍过去,孙定儿当场身首异处。刘亮在孙定儿的将士面前,举着明晃晃的钢刀,指着城外那面大旗,高声命令同来的两名骑兵:“快去城外,到那里号令大军进城!”
孙定儿的将士抬头远望,只见一面鲜红的大旗迎风招展,不由得心惊肉跳,认为旗下准是屯聚了无数北魏大军,个个吓得不敢乱动,纷纷扔下武器。接着,刘亮喝令孙定儿的传令官,让孙定儿的部下全部缴械投降。
都督刘亮仅带20名随从骑兵,在城外挂起一面大旗,便降服了几万敌军,这一传奇事迹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