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每天工作11.5小时,又一知名企业员工猝死在工位。
你敢想这是一个知名的教育机构吗?
办公室的灯,整夜未熄。
那是一盏孤独又疲惫的灯,静静照在他瘦削的背影上。 他26岁,本该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本该在5月2日,穿上西装,走进婚礼的殿堂,迎接属于自己的幸福。
但就在这个春天还没走远的四月,他永远停留在了加班的深夜里。 4月22日,武汉。
那天晚上,女友照例打电话给他,想叮嘱一句早点下班。
电话接通时,他说得很轻:“还在忙,别担心。”

这是他们最后的通话。 晚上九点以后,电话再也打不通了。
焦急的家属连夜赶到公司,却被紧锁的大门挡在了外面。
报警、寻找、敲门……一夜无眠。
直到第二天上午,保洁阿姨打扫卫生时,才在办公室角落,发现了他冰冷的身体。 没有最后的告别,
没有一句来得及说出口的话。
一个本该步入新生活的年轻人,
就这样倒在了自己的工位旁,倒在了未来的门口。 公司回应:
教培机构方面表示,事发当天是倒休,团队没有安排加班。
他们成立了专项小组,陪伴家属处理后续事宜。 但是,很多人都知道,
这家机构,曾因“超负荷加班”“吃饭上厕所需报备”等问题,频频被曝出过负面。

不少前员工匿名爆料,
加班超过6小时是常态,
“躺着就能加班到凌晨”的话,在他们之间流传成了自嘲。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
工作,不再是成就梦想的桥梁,
而变成了榨干身体和意志的深渊。 调查正在进行。
武汉公安与劳动监察部门已介入,但具体情况尚未公布。
工亡申报的程序,家属也还在准备之中。 可惜,不管最后的调查结果如何,
一条年轻的生命,已经再也回不来了。 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痛,
也是这个社会沉重的隐痛。

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在写字楼的灯光下熬夜,
在绩效表格里挣扎,
在无止尽的加班中透支身体,赌上未来。 有人说,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可如果成长的代价,是失去健康,失去生命,甚至失去明天,
这样的代价,谁付得起?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猝死案例。
而是压榨与无声抗争,麻木与无奈,梦想与现实的撕裂。
希望这个社会,能对拼命工作的年轻人,多一点温柔。
希望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要忘了,每一份加班表后面,是一颗跳动的心脏,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
更希望,办公室的灯火,永远不是生命的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