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赫勒姆河凌晨三点暴涨的洪水撕开了印度的战略底牌。尽管印方辩解“泄洪属于常规操作”,但对比中越在泸江合作的“提前72小时预警+阶梯式放水”机制,印度此次行动连最基本的国际水文通报义务都未履行。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国家水文局27日发布的“未来三日无强降雨”预报,与其声称的“预防性泄洪”形成逻辑悖论——这分明是照着《孙子兵法》的“攻其不备”在打明牌。
水资源武器化正在改写南亚地缘规则。当印度水利部长在泄洪当日视察查谟水电站时,其身后电子屏赫然显示着“每秒1500立方米”的放水量,这个数字恰好是下游巴基斯坦萨特莱杰河灌溉系统设计流量的三倍。笔者测算发现,若持续泄洪48小时,将淹没巴方12万公顷小麦田,直接威胁该国18%的夏粮收成。这种“水利精确打击”远比炮弹更致命,它掐住的是巴基斯坦1.2亿农业人口的生存命脉。
国际调解机制失效折射出更深层危机。虽然夏巴兹呼吁联合国介入,但翻阅近五年印巴冲突记录,2019年印控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取消事件中,安理会闭门会议仅达成“呼吁克制”的无效声明。当前美俄深陷乌克兰战场,中国着力经营中东布局,这种权力真空给了印度铤而走险的战略窗口期。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外交部28日突然宣布“重启伊朗恰巴哈尔港建设”,这条直通阿富汗的运输走廊一旦打通,将形成对巴基斯坦的“水陆双杀”态势。
这场“洪水博弈”最危险的转折点尚未到来。当印度国家灾害应急部队28日向查谟地区发放救生艇时,巴方旁遮普省已紧急启动195个防洪监测站。笔者获得独家数据显示,印度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区的87座水坝中,有63座具备“72小时排空库容”能力,这种随时能制造人工洪峰的水利网络,本质上已构成战略威慑武器。若印方真如巴媒所言“在杰纳布河酝酿第二轮泄洪”,整个印度河流域将变成悬在巴基斯坦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