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吉林省敦化市的烈士墓园展室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烈士。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物,也没有留下其他嘱托。
在这里,他只有一张照片和简单的事迹介绍。
寥寥几笔,勾画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平平淡淡的来,轰轰烈烈的走。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饱经苦楚;也是战斗英雄,为了胜利,光荣牺牲。
封建社会遗留下的苦难,使得他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惨。
新时代的到来,使得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他是撑起家庭的哥哥,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也是我们的战斗英雄。
在天德山的防御战中,他率领一个连硬抗美军3个营,将阵地牢牢守住。

杨宝山
他,就是杨宝山!
这位传奇人物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身份变化?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他身上有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呢?
疑问颇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斗英雄杨宝山的辉煌人生!

1919年,杨宝山出生了。
他生于敦化市大石头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从15岁开始就一直为地主扛活,从小饱受地主压迫,挣扎在生存线边缘。
正是因为如此,他从出生起,便一直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
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为生活忙碌,可带回来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他们家一共有兄妹七人,原本是一个热闹的小家庭,但有三个妹妹却因种种原因早夭。
亲人的离世使得这个小小的家庭饱受打击,而愈发严重的剥削使得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地主对他们的压迫越来越严重,他父母的工作也越来越重,渐渐地,他父亲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长期劳累、饥饿,使得原本康健的父亲逐渐虚弱,在积劳成疾后,最终吐血身亡。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长期的疾病不仅拖垮了父亲,也拖伤了母亲。
1939年,杨宝山的母亲患病后无钱医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离开了他们。

此后兄妹四人只得相依为命,在苦难线上拼命挣扎。
他们四海为家,长期过着流浪生活。
流浪的日子,他们不仅要解决温饱,还要避开纷争。
有时为了避开“扫荡”活动,他只能躲在大山里,靠树皮和野菜充饥。
因为出身于最底层,他从小便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对于贫苦人家的“恶”。
同样都是孩子,出生在地主家的孩子可以随意浪费着粮食,而他们却几乎无法获得粮食充饥。
坐在洋车里的小少爷吃着国外来的面包,漠视着坐在街边乞讨的他们。

杨宝山对这样的世界感到麻木,甚至厌恶。
可他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只得忍受现在的生活。
他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屠戮,看到了国军的贪婪无度。
直到碰到了八路军,他觉得生活仿佛有了新盼头。
与其他军队不同,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不仅如此,他们对待周围的村民都十分和蔼,驻扎期间,还会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

杨宝山开始对八路军有了不一样的情结,他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想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但他知道,这些人至少不会苛待普通人。
同样是手中有枪,有的人选择用枪来恐吓老百姓,而有的人却将枪背在身后,主动献上自己的帮助。
于是在1945年9月,杨宝山加入了八路军141师422团2营5连,成为了一名战士。
次年年初,他编入吉东警队第二旅,也就是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47军。
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攻下吉林,收复四平后,对长春形成包围之势。
彼时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郑洞国,企图利用10万兵力牵制东北解放军主力,阻止其南下。

当时摆在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面前的有两条路:
先南下,但要时刻提防长春的驻军;
先解放长春,中间会损耗兵力,但无后顾之忧。
最终,我军选择了后者。
随后我军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的方针,将驻扎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紧缩包围,阻止粮食和弹药入城的同时阻止敌军外逃。
在拦截敌军往大南屯运送弹药的伏击战中,杨宝山用小山炮一发命中并击毁了运输车辆,顺利完成了拦截任务,截断了敌人弹药补给的路线。

在长春白龙驹山战斗中,他冲在第一线,英勇作战。
后来因其表现英勇,他成为了尖刀班的班长。
首战德惠,他率领尖刀班,奋勇抗战,直捣黄龙,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进了敌人的心脏。

跟随解放军作战的这段时间,他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仰。
他要跟随党,跟随解放军,解放全中国,让全中国的贫苦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1948年2月,杨宝山参加了解放开原的战斗。
当时的开原城,易守难攻。
敌人凭借开原城的城墙优势,在城墙外设立宽3.5米,深2—4米的壕沟,壕沟外设置铁丝网,网外布置雷区。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各个主要街口和城楼上设置碉堡,攻城难度大大增加。
战争打响后,我军采用多种方式攻城,但敌人凭借以及火力掩护,多次拦截我军突击。
随着战线的拉长,我军伤亡惨重,主力部队迟迟无法推进。
敌人重重设防,封锁严密,尤其是几个重要位置的碉堡,为我军带来重大阻碍。
就在这时,杨宝山领上方令,带领战士配合主力部队歼敌。
他们需要占据有利位置,凭借位置优势,攻下敌人主要位置的几个碉堡!
在敌人火力迅猛攻击下,杨宝山带领全班战士顶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

他们先是抢占有利地位,再对敌人的碉堡各个击破。
最终,他们成功为我军主力扫除火力障碍,成功解放开原城。
他所带领的班从此之后成了名声赫赫的“杨宝山英雄班”。
杨宝山也从班长晋升为副排长。
对于此次晋升,他唯一的感概就是:
“以后能带领更多战士,同他们一起并肩杀敌了”。
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他依旧是奋勇杀敌,每次都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鼓励其他战士。

曾经的他认为活着是“麻木”,如今的他认为活着是“拯救”。
他要拯救千千万万个与他曾经一样的人,为他们带来希望。
北平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开始南下。
杨宝山跟随大部队一同南下杀敌,他的身份也由原来的副排长变成了排长,后来又升任副连长。
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后,逃至重庆,企图凭借重庆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阻拦我军追击,负隅顽抗。
当部队到达涪陵,准备跨长江到达彼岸时,杨宝山接到紧急命令,要求他以及所在连以最快速度急行军。

当时的悦来协渡口有敌军把守,我军难再分出兵力消灭敌军。
为了能够保证前方主力军前进,他们必须尽快占领制高点。
经过一夜急行军,杨宝山带领部队于次日凌晨占领了制高点。
突然出现的解放军犹如天降,让看守制高点的敌人毫无抵抗之心、慌忙逃窜。
随后他们俘虏了上千位敌人,约一个团的敌人选择直接投降,我军顺利前进,直捣重庆。
战争结束后,我军展开了全国范围的剿匪活动。

当时湘西境内匪徒猖獗,欺压周围百姓,抢夺物资。
得知这一情况后,杨宝山又带领部队奉命奔赴湘西,开展剿匪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可美帝国主义却公然到东北边境挑衅。
他们借由朝鲜战争之名公然侵扰我国东北边境,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1951年3月,杨宝山所在部队奉命从长沙北上,经由丹东口岸,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我军奔赴朝鲜战场后,连续进行五次作战后,沉重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形势随即发生逆转。
我军步步逼近,美军节节败退。
直到我军顺利跨越三八线,美军为了给自己谋求喘息机会,以和谈为借口,要求停战。
1951年7月,美军卷土重来。
表面上他们继续与我军和谈,背地里却再次发动攻势,企图占领临津江以东地区。

为了能够遏制美军,9月,杨宝山率领所在部队接手天德山阵地。
从接防的那一刻起,他们坚定信念,誓死要守住阵地,守住天德山。
杨宝山在动员时更是喊出了:“守住阵地,争取打出英雄连”的口号。
9月19日夜,杨宝山所在连队进入阵地。
他们迅速摸清当地环境以及地理特点,根据地理位置优势开始制订作战方案。
夜里,他们冒着炮火攻击,到前沿阵地,摸清地形;
白天,他们根据地形以及之前留下的防御工事再次进行防御部署。

他们不断的总结战斗经验,吸取之前友军的失败教训,不断的进行挖掘摸索,制定自己的作战方案,研究对方的兵力部署。
老战士同新战士分享作战经验,讲解如何减少敌人攻击带来的伤害。
新战士不断为老战士加油打气,第五连拧成一股绳,誓要取得胜利。
杨宝山更是时时刻刻守在第一线,鼓励战士一定要打胜仗,消灭敌人!
10月1日,战斗打响了,敌军向天德山发动猛烈攻击。
我军及时做出反应,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对决。
可敌军火力迅猛,12架飞机和25辆坦克一同向我军袭来。

杨宝山在最危险的前线阵地指挥战斗,根据战斗状况调整战斗方案。。
这场战斗从天亮打到天黑,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立即顶上。
敌人先后冲锋七次,均被杨宝山带领战士打退。
激战过后,敌人暂时退下,这一天,杨宝山领兵歼敌300余人。
敌人退下后,他带人迅速打扫战场,之后,他奔赴各个阵地慰问战士,鼓舞士气。
10月3日,敌人加大攻势,集中两个营的兵力向五连扑来。
在重炮火的掩盖下,敌军迅速前进,我军只得不断调整来应对这一状况。

敌人火力十分凶猛,不仅有飞机坦克,他们还调来了重炮,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我军奋力前行。
杨宝山在第一线带领战士奋力抵抗,即便敌人火力强劲,他们也不曾后退,先后几次打退敌人,可我军也伤亡惨重。
敌人的重火力成了他们前进的掩护,我军在没有重型武器的情况下,只得跟随情况不断变化。
10月4日,想要结束战斗的美军投入了3个营2300余人开始向杨宝山的5连方向开始进攻。
这天开始战斗前5连有130余人,一番激战过后,五连包括杨宝山在内仅剩下12人。
面对敌人的火力猛攻,他们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杨宝山更是立下誓言:一定会守住阵地,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他要的是伟大的光荣,不是苟且偷生。
战士们也纷纷表示:人在阵地在,一定会守住阵地,不当英雄不下山,一定要打出个英雄连。
大家都做好了为革命光辉事业牺牲的准备。
敌人再次冲锋之时,杨宝山大喊着:
“同志们,我们为朝鲜人民报仇了!打跑这些鬼子,我们冲啊!”
话音刚落,他便带着没剩下多少子弹的手枪冲进敌群。

他用仅剩的子弹击毙七个敌人,然后又用枪托当武器,枪托不能使用后,他又捡起了石头,向冲来的敌人砸去。
他利用身边的一切用品当作武器,直到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士们跟随他的脚步,有枪用枪,没枪用石头,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倒下。
看到这种情况,敌人吓坏了。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眼前这群人有如此高的战斗力,枪林弹雨中,这些人仿佛不怕死一样,一齐冲了过来。
拼到最后,五连仅剩下了四人,好在其他连队随后支援了过来将阵地牢牢守住。

此时的敌人早已心生怯意,最终不敌我军,狼狈逃窜!
阵地守住了,可杨宝山和其他牺牲的战士却永远的沉睡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次战役,他们共击毙敌人870余人,立下集体特等功。
后来志愿军总部为他们颁发了“天德山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杨宝山的一生颠沛流离,从街边流浪,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麻木,到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
他经历了许多人未曾经历的事,也见证了许多人不曾见证的事。

最终,他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不为功成名就,只为光荣与梦想。
如今我们能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生活当中,正是由无数个像杨宝山这样的革命先烈拼出来的。
因此我们要谨记革命先烈所做出的贡献,并继承他们的意志,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参考资料:
杨宝山:威震天德山的战斗英雄——新华社
杨宝山:坚守阵地 捍卫使命——人民网
这次特殊战斗,在国庆日打响——守卫天德山的英雄连——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