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被一副挽联打动,忍不住问:这谁写的?

1945年冬,重庆谈判前。在一间幽静的书房里,柳亚子正专注地阅读着一张泛黄的纸条。那上面工整地书写着一首词作:《沁园春·

1945年冬,重庆谈判前。

在一间幽静的书房里,柳亚子正专注地阅读着一张泛黄的纸条。

那上面工整地书写着一首词作:

《沁园春·雪》。

柳亚子的眼睛越读越亮,到最后竟然不自觉地站了起来。

他喃喃自语道:

“好词啊,好词!”

这首词的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文字优美。

让这位文坛老前辈,都感到惊叹不已。

柳亚子迫不及待地,将这首词分享给了文学界的朋友们。

很快,这首词像一阵旋风般席卷了整个文学圈。

大家纷纷赞叹,称赞这首词的作者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家。

这时,有人悄悄告诉蒋介石,说毛主席的一首词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蒋介石听后,眉头紧锁。

他心想:

谈判桌上的对手,竟然在文学上也如此出色。

这怎么能行?

于是,蒋介石召集了一群当时颇有名气的文人学士。

他们聚在一起,挖空心思要创作出一首能够超越《沁园春·雪》的作品。

这群文人日以继夜地苦思冥想,讨论切磋。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时而激烈争辩,时而陷入沉思。

然而,每当有人提出新的创意,总会有人摇头叹息:

“还是不如《沁园春·雪》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

他们越是研究这首词,越发感受到它的魅力。

词中那磅礴的气势,优美的韵律。

无一不让他们叹为观止。

最终,这群文人不得不承认,他们合力创作的作品,远不及《沁园春·雪》。

他们感叹道:“这首词不愧是出自大家之手,我们甘拜下风。”

那么,能让文学大家毛主席刮目相看的挽留,究竟是什么人写的?

一副挽联

1972年冬天,北京笼罩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

陈毅元帅的离世,让整个中国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毛主席心中更是难以平静。

决定亲自前往追悼会,送这位老战友最后一程。

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很多人前来悼念这位功勋卓著的元帅。

毛主席缓步走进会场,目光扫过四周。

突然,被一副挽联吸引住了。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含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那副挽联气势磅礴,文字优美。

上联“仗剑从云作干城”,描绘了陈毅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

“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则回顾了他在战争年代的赫赫战功和在和平时期的政绩。

下联“挥戈挽日接樽俎”,展现了陈毅从军人到外交家的转变;

“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贡献。

最后以“遍树红旗”收尾。

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毛主席细细品味着这副挽联,不禁连连点头。

他由衷地赞叹道:“这个挽联写得好。”

带着对挽联作者的好奇,毛主席转身向陈毅的夫人张茜询问。

张茜轻声回答:

“是张伯驹先生写的。”

听到这个名字,毛主席若有所思。

张伯驹,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几代家产,一代耗尽

张伯驹,民国时期一位富家公子。

他不同于其他纨绔子弟,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热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珍贵的文物正被外国人争相掠夺。

张伯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于是,他开始不遗余力地搜集文物。

每当听说,有珍贵文物即将流失海外。

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掏出家中积蓄,用高价将其买下。

渐渐地,他的家中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

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

建国后,张伯驹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

他将自己花费巨资收集的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其中,包括李白的《上阳台帖》和晋朝陆机的《平复帖》等稀世珍品。

然而,这种行为,也让张伯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家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在他这一代几乎耗尽。

曾经的富家公子,如今过着清贫的生活。

1957年的一天,在一场明清书画展上,命运让张伯驹遇到了陈毅元帅。

陈毅,本身就是个热爱文艺的人。

当他听说了张伯驹的故事后,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陈毅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

“张先生,您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啊!”

两人相谈甚欢,发现彼此都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陈毅,被张伯驹的才学和品格所折服。

张伯驹也对这位儒将的文采和气度,感到敬佩。

就这样,一个是功勋卓著的元帅,一个是饱学多才的文人,两人竟成为了好友。

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们时不时相聚,品茗论诗。

张伯驹的家,虽然已经不再富裕。

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愈发丰富。

之后,张伯驹不幸丢了工作。

他的家产早已耗尽。

如今唯一的工作也丢了,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张伯驹,坐在简陋的书房。

望着墙上挂着的几幅字画发呆。

这些曾经价值连城的宝贝,如今只能静静地见证主人的落魄。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拿起笔,开始给老朋友陈毅元帅写信。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张伯驹将自己的困境娓娓道来。

他不想麻烦老友,但眼下的窘境实在让他无计可施。

写完信,他长叹一声,将信封贴好。

陈毅收到信后,立刻着手帮助这位才华横溢的朋友。

很快,张伯驹就收到了去吉林文史馆任职的邀请。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文史馆里,张伯驹的学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同侪中如同天花板般的存在。

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张伯驹开着玩笑。

1971年,他再次失去了工作,更雪上加霜的是,他还患上了重病。

此时的张伯驹已经年迈,身无分文,病痛缠身。

他坐在床头,颤抖的手再次拿起了笔。

写完这封求救信,张伯驹的心情异常沉重。

他知道,一个有气节的文人,不该一而再地麻烦他人。

但生活的重压和病痛的折磨,让他不得不再次寻求帮助。

然而,这次他没有等来陈毅的回信。

原来,老朋友陈毅元帅也已经卧病在床。

两位老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一个是功勋卓著的将领。

此刻都在与病魔抗争。

一个文人

1972年初,北京城笼罩在一片哀悼的气氛中。

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即将举行。

张伯驹心中,充满了对老友的思念和敬意。

他想亲自,去送这位挚友最后一程,却得知追悼会只有500人的名额。

张伯驹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心中百感交集。

他拿起毛笔,在纸上挥毫泼墨。

一副挽联跃然纸上。

字里行间,既有对陈帅一生功绩的赞颂,也有对老友离世的深深哀悼。

写完这副挽联,张伯驹的眼眶湿润了。

他知道,这或许是他唯一能表达对老友敬意的方式了。

追悼会上,张茜看到了这副挽联,不禁为之动容。

她想起了张伯驹的困境。

便趁机向毛主席,提起了这位文化界的老前辈的近况。

毛主席听后,眉头微皱。

他回想起张伯驹,为保护国家文物而倾家荡产的事迹,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敬意。

这样一位,为国家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文人。

怎能在晚年陷入困境?

当即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着手解决张先生的困难。

虽然失去了老友陈毅,但国家对他的关怀让他感到温暖。

接下来的日子里。

张伯驹,依然保持着对文化的热爱。

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他仍然坚持研究和整理古籍文物。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张伯驹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些珍贵的文物,那些与陈毅畅谈的日子。

这就是张伯驹,一个在乱世中守护文化,在困境中不改本色的真正文人。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41
用户11xxx41 26
2024-07-27 14:02
大公无私的史学家
向西行
向西行 10
2024-07-27 17:32
无比敬仰!
傲骨红棉
傲骨红棉 10
2024-07-26 21:56
俠胆文剑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