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

悲莫悲于精散。—《素书》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

悲莫悲于精散。—《素书》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译文】

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精神离散。

【释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它的意思是说: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聋;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使人口不辨味;射雕逐鹿,骑马打猎,使人精神疯狂;金银珠宝,钻石玛瑙,使人犯法背德。

这种主张和“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有异曲同工之妙。

使人视觉迟钝、听觉不灵、味觉丧失,终致心神不宁、放荡不安、德行败坏的繁华纷扰都是侵扰心灵的外贼,这样的感官享受往往让贪图的人得不偿失。

“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是排除外物干扰的高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会坦荡做人,使自己真正无求一身轻,人的智慧清明起来,人生也就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人活着总会有生存、发展和享受三种需要,人与人的人生再怎么不一样也不过是由这三种需求调和而成。但是随着调和的比例的不同,人也就会呈现不同的境界。富贵的人生是享受需要占主要成分的生活,平淡的人生是三者比例相近的生活,困窘的生活是只有第一种需求却仍得不到满足的生活……而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降低享受性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发展性需求。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正常的欲望是人人都有的,少私寡欲并不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反对放纵欲望。少私寡欲,就是说,人活得洒脱就要将感官的需要保持在能基本维生的水平,切不可耽乐于感官的享乐、忘记取舍。因为我们坦然无求,当然也不会让他人有利可图,生活自然能轻松悠然,从而把自己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