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30年代,中国与德国曾经有过一段军事、经济合作的“黄金时期”。当时,德国正在秘密扩军备战,在国际市场上刻意搜购各种战略物资,而当时中国储量丰富的钨、锑等稀有金属作为军工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更是被德国所看重。
于是,1934年1月24日,有着浓厚德国官方背景的合步楼公司(HAPRO)成立了,资本总额为20万马克,业务主要包括“国内国际机械、工具和多类日常用品的贸易”,“汽车和农业机械制造工业的工具及成套设备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1934年8月2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合步楼公司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又称“合步楼条约”。
下图,孔祥熙和希特勒

从此,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猪鬃等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工产品。在这个所谓的“中德合作”黄金时期,金陵兵工厂较为顺利地获得了德国7.92毫米 MG08式水冷式重机枪的设计图纸和其他技术资料。
下图,MG08重机枪

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制MG08成功。该枪修改了MG08的一些原有缺陷,更换了较为简洁的三脚架,并添增对空射击的功能,性能十分优秀。当年是民国24年,故命名为民国二四年式重机枪,由金陵兵工厂进行生产。
下图,民国二四年式重机枪,有对空射击瞄准具

下图,对空射击的中国军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南京迅速陷落,民国二四年式重机枪由汉阳兵工厂继续生产。1938年武汉陷落,该枪由重庆等内陆兵工厂组织生产。
二四式重机枪结构结实,射击精确,由于是水冷式,所以火力持续性也很强。从综合性能上来说,“碾压”日军的九二式气冷重机枪。
下图,日军九二式气冷重机枪

二四式重机枪的缺陷也非常突出,就是过于沉重。该枪重达49公斤的重量(枪身重20公斤,枪架重29公斤),在战时难以转移,只能在防御作战中使用。
下图,中国军队携行二四式重机枪

但对于日军来说,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掩体简直就是绝佳的靶子,因为:
1.日军拥有火力优势,日军炮兵的压制火炮、步兵炮、迫击炮的装备数量远超中国军队,而且弹药充足,炸点精确,二四式重机枪难以发挥火力;
下图,九二式步兵炮

2.日军步兵广泛装备掷弹筒,而且极为重视射击训练。一些日军老兵的战场判断、反应速度和打击精度都非常好,中国军队的各型轻重机枪如果持续射击的话很容易就被打掉。
下图,日军掷弹筒

有记载称,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国军自产了约2万挺重机枪,其中二四式重机枪为1.5万多挺,平均年产量仅1900多挺。
注:广义抗战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9月2日本投降,共14年。
相比之下,苏联从1943年开始生产SG-43郭留诺夫机枪,到二战结束的不到2年时间内一共生产了8万多挺。这还只是SG-43这一个型号,据统计苏联在二战期间量生产了马克沁等各型轻重机枪,共计96.5万挺!
下图,SG-43郭留诺夫机枪

抗战前,国民政府学习德军,引进德国军火,着力打造一支所谓的德械部队。与旧中国的军阀部队相比,这支部队装备可谓精良,部分装备的技术水平即使与日军相比也毫不逊色。
下图,另一种“二四式”,中正式步枪。仿自毛瑟1924式,性能非常好。

下图,“国军”装备的ZB26轻机枪,性能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下图,蒋介石视察“国军”

但在国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之中,蒋某人实行片面抗战,而且军队指挥呆板、训练不足,这就导致像这样靠购置军火所堆砌起来的军队难堪大任,稍有打击便迅速瓦解。
下图,被日军缴获的国军德制Pz.Kpfw. I 坦克

下图,被日军缴获的ZB26轻机枪

但在人民军队手中,这款武器却得到了超常发挥,从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时期仍在使用。
下图,《集结号》剧照

下图,《长津湖》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