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关于秋假变初三签约战场的几点思考 这个秋假,杭州不少初三家庭的气氛有些微妙。当别

关于秋假变初三签约战场的几点思考 这个秋假,杭州不少初三家庭的气氛有些微妙。当别的孩子还在规划旅行路线时,一群家长却到处打听哪里有高中可以探校,不敢出远门。 以前要到初三寒假才启动的签约潮,今年竟提前至开学初;签约对象更从初三向初二、初一不断下探。朋友圈里若隐若现的“开放探校”消息,家长群中不断刷新的“签约捷报”,都在无形中加剧着焦虑的传染。今天钱江晚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透过现象看签约的本质:是一场学校与家长的“风险对赌” 一、明明中考录取看分数,为何还要提前签约?究其本质,这是双方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的“保险协议”: 二、家长用孩子当前的成绩筹码,换取高中“好班型”承诺,对冲中考失误风险; 三、学校提前锁定优质生源,对冲中考没有区分度招不到真正号生源的风险。 有高一家长坦言,为签约奔波月余,最终因中考失利前功尽弃;“签约保底”的心态反而让孩子松懈,状态下滑。 当下高中承诺的“重点班”,为了圈住更多生源,班额一扩再扩,师资能不能跟上是个问题,通胀的重点班,金量还有那么高吗?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二选科分班时,许多签约承诺将自动失效。 签约热背后,是家长对升学不确定性的恐慌,也是学校对高考政绩的焦虑。但我们必须清醒: 1. 所有签约最终都要用中考分数兑现,没有成绩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2. 盲目追逐签约可能打乱学习节奏,本末倒置; 3.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一纸协议,而在于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门也没有坐视不管:近日,已发文严禁违规招生宣传。但这远远不够——更需要家长保持定力,认清教育的本质是成长而非交易。这个假期,与其纠结于如何“推销”孩子,不如静心思考: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成为应试机器,还是拥有终身学习力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