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俄国人推算外蒙古将回归中国,连远东一起归还! 俄罗斯专家琢磨外蒙古和远东的未来,可不是空穴来风,他们的观点都藏在历史旧账和眼下的实在往来里。 说起外蒙古,这片土地从历史上就和中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元朝就设了岭北行省管着蒙古高原,正式纳入版图。清朝靠多伦会盟稳住统治,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了近两百年。 清末沙俄想抢这块地,趁1911年辛亥革命挑唆它“独立”,还通过协议让它成了俄国控制的自治地区。1919年徐树铮带兵收复,搞新政,可后来驻军撤走了。最后1945年,在《雅尔塔协定》的政治交易下,经公投分开了。 尽管曾历经疆域变迁,但中蒙之间的经济联结却从未断裂。2024年蒙古外贸总额刚过270亿美元,其中近190亿都来自中蒙双边贸易,占比高达69.5%,换句话说,蒙古每赚三块钱就有两块是和中国做生意来的。 更关键的是,蒙古91.3%的出口都销往中国,基本就是靠卖矿产资源过日子,而它自己需要的东西,40%的进口都来自中国,小到牙刷毛巾,大到工业设备,几乎都带着“中国制造”的印记。 二连浩特那个不足十万人口的小城,说是蒙古的“后勤大仓库”一点不夸张。蒙古70%以上的日用品和80%的果蔬都要从这里运过去,当地有个中国公司光给蒙古的超市和菜市场供货就合作了40多家。 38岁的蒙古司机毕德日雅每周都要跑一趟二连浩特,拉满中国果蔬回乌兰巴托,当天就能让新鲜蔬菜上货架,他自己都调侃是中国蔬菜把他从“肉食者”变成了“杂食者”。 2024年前三季度,二连浩特口岸出口的果蔬就涨了33.5%,货值更是翻了快两倍,这数字放中国不算啥,但对345万蒙古人来说,可是餐桌能不能丰富的大事。 现在中蒙还搞起了落地加工,羊绒、牛肉这些原料运到中国口岸加工后再流转,合作早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了。 还有远东,这片被俄罗斯冷落多年的土地,如今离了中国根本玩不转。俄罗斯搞“向东看”战略,说白了就是盼着中国的资金和市场来盘活这里的资源。远东有的是耕地和矿产,可缺技术缺投资,中国刚好能补上这个缺口。 萨哈林州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运营三年,哈巴罗夫斯克的中俄合作产业园也已落地,2000亩地都确权了,不少中国企业已经进去搞矿石开采。 农业上更是离不开,2024年中俄农产品贸易超90亿美元,俄罗斯830万吨粮食出口中国,其中不少就来自远东,而中国的蔬菜水果也刚好填补了俄罗斯被制裁后的供应缺口。 物流上的绑定更明显,黑河到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公路桥、同江的铁路桥通车后,粮食运输效率直接提升40%,满洲里这些口岸一年能处理500万吨农产品。远东的肉类要运到中国南方,得靠中国的冷链技术兜底,不然半路就坏了。 现在双方还在搞“中俄新陆路粮食走廊”,连通关时间都压缩了60%以上,人民币结算占比越来越高,金融服务都跟着配套上了。 说白了,远东的资源要是没有中国这个大市场接着,只能埋在地下烂掉,而中国的技术和资金也需要这片土地的资源来互补,这种绑定可不是嘴上说说的。 历史上远东和外蒙古就曾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如今这种经济上的深度依赖,其实是在往本来的轨道上靠。 现在中蒙的跨境无人通道建起来了,中俄的农业合作项目搞了255个,从简单的买卖到全产业链融合,联系一天比一天紧。就像两个分开久了的人,发现彼此谁也离不开谁,自然就会慢慢靠近,这趋势确实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