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暖暖的噩梦,是从一条朋友圈开始的。 那个翻了她三年动态的男人,早把她的生活摸成了“地图”—— 她晒的下午茶、深夜说的“想有人懂”、甚至提了一嘴的“爸妈在老家”,全成了对方的“攻略表”。 你看,她以为朋友圈是“找共鸣”,俞晓冬在做“捕猎计划”:她爱小众香,就蹲了三个月代购送她;她吐槽“没人记得自己生日”,就提前半个月摆了满房间的星灯。等她抱着对方说“终于遇到懂我的人”时,人家眼里盯着的,是她朋友圈里偶尔露出来的存款数字,和“从小到大没被人这么疼过”的软助。 我不是不让大家发朋友圈,是想提醒——你晒的不是生活,是给坏人递“钥匙”。你的钱、你的家、你的情绪缺口,这些不是“分享欲”的燃料,是要藏在口袋里的“安全绳”。王暖暖输就输在:她把“自己”摊得太开,连坏人要怎么“吃”她,都给标好了步骤。 现在再看她的故事,哪里是“遇人不淑”?明明是“把刀递给了凶手”。 你们有没有过“晒完突然后怕”的时刻?比如晒了旅行定位,转头就收到陌生短信;或者吐槽了工作累,有人突然凑上来“要带你放松”?评论区聊聊,咱互相提个醒—— 分享要留三分,不是防朋友,是防那些“躲在屏幕后面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