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咱们被西方的芯片产业制裁有多难受,不少科技企业急着找替代方案,却四处碰壁。可断供再疼,顶多是短期的 “卡脖子”,大不了咱们砸钱建产线、搞研发,慢慢总能找到突破口。但人才这事儿不一样,它是长在技术骨子里的 “根”,要是根都留不住、引不来,就算建再多工厂,也可能只是空有架子,造不出真正的高端芯片。

尹志尧为啥说美国芯片专家大多是华人?看看数据就明白,现在美国芯片行业里,华人科学家的占比高达 60%。再瞅瞅硅谷那些叱咤风云的芯片公司,掌舵的都是哪些人?英伟达的黄仁勋、AMD 的苏姿丰、博通的陈福阳、台积电的魏哲家,还有刚上任英特尔 CEO 的陈立武,这五大芯片巨擘的掌舵人全是华人。说句扎心的话,美国的芯片霸权,半条命都是华人技术人才撑起来的,可这些能撬动行业的 “大脑”,大多在为美国的技术壁垒添砖加瓦。

这背后的原因,想想确实让人无奈。首先得承认,人家那边搭建的舞台确实更吸引人。美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早,底子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靠着军方和航天项目的巨额订单,像仙童半导体、英特尔这些公司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下来,资本、技术、人才在那里滚雪球一样聚集,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态。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顶级的实验室设备、几乎无限量的研发经费、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这些就像磁石一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再说实际的待遇,那也是真金白银的差距。在硅谷,一个顶尖的芯片工程师,年薪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美元,还有各种股权、福利。反观咱们国内,尽管这几年芯片行业薪资涨得挺快,华为等公司也推出了“百万年薪天才少年”这样的计划,但整体水平,尤其是对刚起步的顶尖人才来说,和美国相比还是有距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更好的科研环境和个人生活,这是人之常情,光用爱国情怀去捆绑,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所以,在过去很多年里,形成了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咱们一流大学里最拔尖的毕业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博士,很多都选择出国深造,并且相当大一部分就留在了当地。有数据显示,过去理工科的博士毕业生有高达90%留在了海外。这就像咱们精心养大的“鸡”,却总跑到别人的窝里去下“蛋”。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当美国挥舞起对华技术封锁的大棒时,执行这些禁令的芯片公司,像英伟达、AMD,它们的CEO恰恰是黄仁勋、苏姿丰这样的华人精英。这些人本该是咱们突破技术封锁的中坚力量,如今却成了美国维持霸权的基石。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不能光顾着叹气。芯片断供的阵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剂猛药,惊醒了我们,也倒逼我们必须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土壤。这几年,情况已经开始起变化了。美国那种看似“排华”的政策,什么“中国行动计划”、各种签证限制,反而寒了不少华裔科学家的心。而咱们国内呢,随着国力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越来越大,产业环境也在快速改善。据《自然》杂志的调查,有超过六成的在美华裔科学家开始考虑回国发展。清华、北大这些顶尖学府的芯片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也在明显下降,这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你看,中微公司的尹志尧博士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在美国半导体行业深耕数十年后,选择回国创业,带领中微公司攻克了等离子刻蚀机这样的关键设备,甚至自信地宣布主要零部件自主可控率将达到100%。华为海思在重重压力下研发出麒麟芯片,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上不断追赶。这些突破的背后,正是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把智慧贡献给祖国。咱们的市场足够大,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各种应用场景都在催生对芯片的海量需求,这为技术迭代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

此外,国家也下了决心,各种产业基金、政策扶持都在向这个领域倾斜。现在需要的,就是保持这份战略定力,不仅要给人才匹配有竞争力的待遇,更要营造一个真正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去追逐那些前沿的、甚至有点冒险的技术梦想。

说到底,一颗小小的芯片,背后是一场关于人才生态的长期竞赛。技术瓶颈或许能用钱和时间强行砸开,但人才生态的失衡,却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国运。

万幸!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核心,并且趋势正在向好的方向扭转。虽然这条路比补芯片断供难多了,可能要花十年二十年,但这是唯一的出路。毕竟,14 亿人的人才基数摆在这里,只要咱们把土壤培肥了,让人才有奔头、有舞台,总有一天能把 “万里挑一” 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甚至能像美国一样吸引全球人才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