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3年,王贵娥到北京探亲,不愿回去了,正好《红楼梦》在报纸上招演员,要能进组

1983年,王贵娥到北京探亲,不愿回去了,正好《红楼梦》在报纸上招演员,要能进组,至少要拍3年,但王贵娥看了一圈,没她能演的,这时,剧组负责人问她,有个工作你做不做,王贵娥一听,立马答应了。 从广西到北京,路实在太远,更别提当时可没有高铁,绿皮火车慢悠悠的坐满了人,王贵娥来京一趟可不容易,看着孩子对自己生疏了不少,她心里怪不得劲,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可因为工作反倒是没法在孩子身边,当母亲的多担心孩子。 于是在探亲快结束时,她就想着能找份工作,不拘大小,至少能留在家人身边,不至于分居两地,在看到《红楼梦》要找演员的消息后,她积极的过去报名,但当时的演员并不能准确的确定下来,要一个个试戏挑选,加上要拍三年,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她就退而求次,看看有没有什么工作能干。 正巧当时剧组里面缺人,就问她干不干收发,她一听能留下有份工作,立马答应下来。 工作内容听着很简单,每天看看寄过来的信,看看里面有没有人符合要选的角色,其实是件工作量大,又要注意多个方面的工作,毕竟《红楼梦》当时是在全国各地招演员,自荐的信如雪花一般飞到剧组里面。 信上的内容写的五花八门,不少都是自夸的,还有威胁的,表示不选自己就要自杀,幸好后来没有出事,可见这份工作确实不容易,从这么多信中,凭感觉挑选出适合角色的人,太难了,而信里面唯一实现愿望的就是陈晓旭。 阅读这么多的来信,王贵娥从最初的惊讶到后面充满热情,她不觉得这份工作枯燥无聊,反而被来信人的热情所感染,工作的更加积极。 在将主要演员挑出来后,就要挑里面的配角,过去演戏,演员们都不太拘角色大小,听从剧组的安排,演小姐、演丫鬟都可以,《红楼梦》剧组里主打一个“对号入座”。 就是说选的演员就是“这个角色”,不能光像,更要在各个方面都符合,例如饰演晴雯的,在刚开始是林黛玉的候选人,可她为人健康活泼,少了几分林妹妹的虚弱,于是各方面都和林黛玉相似的陈晓旭就成了林黛玉。 而不少演员都是剧组里面的工作人员,王贵娥没想到自己也能幸运的分到一个角色,是“尤氏”。 尤氏在书中性格逆来顺受,没有什么能力,因此在选角方面就要找个个头不是那么高的,在其他个头高点的姑娘中看着就显弱三分,正巧她本人就个高不高,而且也有过演戏的经验。 要知道在广西的时候,她可是话剧团的演员,虽然不是特别出名,但同样磨炼了多年呢,若不是因为家庭原因,她在话剧团继续待着也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王贵娥就开始一边干着本职工作,一边拍戏,虽然当时都开拍了,但挑选演员这事并没有直接停止,有些演员因为自身原因,出国上学之类的,提前离开,于是不得不中途换人,特别是贾宝玉这个角色,都开拍许久了,就是找不到合适人选。 本来有几个符合导演心意的,结果不是脸上有了粉刺痘痘之类的不行,就是个头猛蹿了,放到姑娘群中显得是个大高个了,最后选来选去,欧阳奋强被推了上去,幸运的通过导演的考验。 回想起在剧组里面的时光,王贵娥的脸上都是怀念之情,而在后来,她和《红楼梦》的缘分还没有结束。 《新红楼梦》剧组搭建的时候,她就时刻关注着,没想到自己竟接到剧组的电话,让她过去救个场。 更有趣的是,年轻时她扮演的是“尤氏”,而现在上了年纪了,去扮演“尤老娘”了,不得不说是种缘分。 参考信源:王贵娥:又一段“红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