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万万没想到,中国基建闹了个大“乌龙”,本打算耗资3亿在荒漠建个发电厂。没想到10

万万没想到,中国基建闹了个大“乌龙”,本打算耗资3亿在荒漠建个发电厂。没想到10年后,这里最出名的不是基建,竟然是牧场和羊肉。更搞笑的是,工程队还无意间攻克了一个全球头疼的世纪难题。

2011 年国家电投盯上青海共和县塔拉滩时,眼里只盯着这片荒漠每年超 3000 小时的日照时长,毕竟在平均海拔近 3000 米的地方,这样的太阳能资源简直是建光伏电站的 “黄金地”。

当时没人在意这里 98.5% 的荒漠化率,也没人想过风沙滚滚的不毛之地能长出什么,耗资 3 亿启动项目,目标明确得很 —— 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一门心思搞清洁能源发电。施工队按部就班地打地基、铺光伏板,心里盘算的都是并网发电后的效益,谁也没料到十年后这里会以羊肉出名。

光伏板一批批立起来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被风沙刮得裸露的地表,在蓝色板子的遮挡下,水分蒸发居然减少了 30%,呼啸的狂风穿过板阵后风速降低了 50%。

就这么过了三年,施工队发现板下居然冒出了青草,一开始只是零星几丛,后来竟连成了片,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5% 一路涨到了 80%。

这可让企业犯了愁:草长高了会遮挡光伏板影响发电,到了秋天干草还容易引发火灾,雇人割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有意思的是,周边牧民一开始还觉得这些光伏板占了他们的潜在草场,双方差点起了矛盾。

没人算到这难题的解法居然藏在牧民的羊圈里。有人提议让羊群进园区吃草,既能帮企业除草,又能给牧民的羊找食吃,这不就两全其美?

2018 年,塔拉滩牧民邓邓项秀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家原本只有 100 多只羊,因为草场荒漠化总是吃不饱,现在把羊赶进光伏园区,板下的牧草又密又嫩,水分还足,羊长得飞快,出栏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两个月。

企业还特意调整了光伏板参数,把板间距从 3 米扩到 5 米,高度保持在 1.5 米到 1.8 米,既不耽误发电,又给羊群留足了活动空间,甚至还播撒了适口性好的牧草籽,定时补种保证供应。

这下彻底打开了新局面,“光伏羊” 的名声慢慢传了出去。邓邓项秀家的羊群很快发展到 400 多只,以前靠贩子上门收,每只顶多卖 800 元,现在通过电商直播,一只就能卖到 1800 元,利润直接翻倍。

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也跟着试点,在园区里建了 6 个生态牧场,村民李启祥赶着 4000 多只羊在板下觅食,白天羊群在园区吃草,晚上回棚休息,羊粪还成了板下土地的天然肥料,不用再担心污染村容。

企业更省心,以前雇人割草的成本省了,检修设备时还能借着牧民剪羊毛、卖羊的空档集中作业,羊群对设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海南州光伏园区占地 63 万亩,现在亩均产草量 174 公斤,一年下来能产 11.8 万吨牧草,按 70% 的利用率算,足够 10 万只羊吃个饱。

截至目前,全州已经建成 32 个光伏生态牧场,“光伏羊” 养殖规模达到 2.06 万只,覆盖了 5 个乡镇 18 个村的集体经济,6330 户牧民都尝到了甜头。

2024 年底,共和县 14 个光伏产业覆盖村的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 600 万元,整个县的村集体经济收益更是达到 3445.35 万元,这可比单纯发电的附加值高多了。

更意外的是,这个 “乌龙” 居然破解了全球都头疼的荒漠治理难题。多少年来,荒漠变绿洲的关键卡在保水和植被维持上,要么栽了树活不了,要么长出草又被风沙埋了。

塔拉滩的光伏板偏偏成了天然的 “保护伞”,挡住了强光和大风,保住了水分,让植被自然恢复,而羊群的介入又形成了 “吃草 - 施肥 - 长草” 的循环,不用额外投入就能维持生态平衡。

到 2024 年底,塔拉滩的生态治理面积已经达到 38 万亩,609 平方公里的光伏园区规划内,未来种草面积能达到 450 平方公里,可养殖近 8 万羊单位,按 55% 的出栏率算,每年能增加 600 万元收入。

现在的塔拉滩,蓝色光伏板连成 “海洋”,底下是绿油油的牧草,成群的 “光伏羊” 在其间穿梭,彻底没了当年荒无人烟的样子。

国家电投当初要是知道 3 亿砸下去,不仅建成了并网装机 1773 万千瓦的千万千瓦级发电园,还带出了个知名的羊肉品牌,估计都得惊讶。

68 家入驻的光伏企业没想着当牧民的 “草原管家”,结果歪打正着搞出了 “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 的模式,既解决了清洁能源问题,又治好了沙,还富了民。

这种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连世界同类生态脆弱地区都来借鉴经验,谁能想到这一切都始于一个 “没按剧本走” 的基建项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