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张锡纯认为,这个方子,既能补虚,又能护心,可以达到心脑同治!中医认为,藏象中的心

张锡纯认为,这个方子,既能补虚,又能护心,可以达到心脑同治!

中医认为,藏象中的心不仅是血液循环的核心,也是精神活动的“安放之所”。张锡纯在《医案》中指出,心中气血不足时,神志容易失守,人就会出现怔忡、心悸、精神不宁的情况。定心汤正是他针对这种心虚怔忡总结出来的方子,能够调和心气、养护心血,让心神稳固,缓解心虚怔忡带来的困扰。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感到心慌、失眠或紧张不安,了解张锡纯医案里的定心汤原理,会发现很多症状其实可以通过调理改善。

定心汤的主要药材在张锡纯的医案里有详细说明:龙眼肉,补心血;酸枣仁炒捣,柏子仁,都是补心气、安神的良药;生龙骨、生牡蛎各,分别入肝、入肺,用来安魂定魄;乳香、没药各一钱,作用是促进气血流通,防止心脏舒缩受阻。张锡纯强调,每味药都有其独特功能,搭配在一起,既能补虚,又能护心,是他在临床中多年观察总结的经验。

心虚怔忡的成因,张锡纯认为主要和心中气血亏损有关。《内经》说“心藏神”,心是神志的居所。心中气血充足,神志稳固;一旦亏损,心神失依,精神活动就容易异常,也就是怔忡。在张锡纯的医案里,他发现不少患者心悸、心慌,甚至睡眠不安,都和气血不足紧密相关。通过定心汤调理,可以增强心血、安定心神,让精神状态更平稳,日常生活也更轻松。

龙眼肉是方中补心血的主力,而酸枣仁、柏子仁偏向补心气、安神。张锡纯特别强调,生龙骨和生牡蛎的加入,是为了安魂定魄,魂魄是心神的左右辅佐,有助于心神稳定。此外,酸枣仁、柏子仁与萸肉共同使用,既能收敛心气的耗散,又能促进三焦气化,使体内气血运行更协调。这种配伍,是张锡纯在医案中多次验证后总结出的经验,体现了他注重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理念。

心不仅行血,还具备舒缩和启闭的生理特性。张锡纯指出,如果药物只偏向补益和收敛,可能会影响心脏正常功能。因此,定心汤中加入少量乳香、没药,用来调和气血,让心脏在补养的同时仍能自由舒缩,不会因药力过重而阻碍心脏功能。这一细节,是张锡纯在临床上通过反复观察得出的重要经验,也是他医案中常被提及的要点。

张锡纯在医案中提出,心和肺的关系非常紧密,与脑的关系相当重要。他认为身体中关系重的器官,造化都特别小心地保护它们,比如脑有头额八骨保护,而心肺也由胸胁诸骨保护。心和肺的体质相连、功能互倚,心的作用关系到全身,心一旦生病,全身都会受到影响。可见,心的地位非同一般。张锡纯强调,虽然心的体质主要是由赤肉构成,但它负责舒缩与血液循环,有左右上下四个心房,各自承担不同的血液输送任务。

张锡纯详细解释了心房的功能:左上房接肺经赤血,右上房回收全身回血;左下房输送赤血运行周身,右下房将上房回血回流左上房并与氧气交换。这样一来,身体里的血液几乎全部经过心肺,心脏的跳动保证血液不间断地流通。心脏的正常跳动人们通常不自觉,但一旦感觉到心跳异常,就说明心的运行节律已经改变。

张锡纯指出,心左房比右房厚,左下房几乎是右下房的两倍,因为左房主要负责输送赤血,劳动最为繁重。心病多发生在左房,也就是心病左多于右。他还通过观察心跳异常,总结出几类心脏病的表现:心体变大或过小,心房门户异常,或心房夹膜、总管有病,都可能引发血液流通受阻。若心房门户过窄,血液不能顺畅流入或流出;过阔则血液运行不如常度,导致心跳异常。

心跳异常有真有假。真心跳是心脏本身有病,而假心跳则多因身体虚弱或精神紧张引起。张锡纯强调医者要细辨,观察心跳是否随体位、呼吸而自如,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果心跳均匀且无停息,一般无需担心;若心跳不规律、三四次停一下,或伴随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头晕、中风慌怯,甚至影响肝脏、胃消化,则可能是心病累及其他脏器的表现。

张锡纯认为,引起心跳异常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过度劳累、用脑过度、情绪波动、房事过频、饮食不节、失眠或妇女月事不调等。针对这些情况,他在医案中提出具体调养方法:戒房事、戒过量饮食、避免情绪过激;配合黄连水、樟脑酒安心,服鸡那或铁酒补虚弱;保持适度休息和散步,让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放松。对于胃不消化或虚弱引起的假性心跳,张锡纯也建议适度补胃、微利以助气血平稳。

定心汤在张锡纯医案中是治疗真心跳异常、怔忡的重要方剂。针对心房门户异常导致的真心跳,他建议将方中乳香、没药换剂量,并加入当归、丹参,以增强补血安神效果。对于心脏本身无病但气血虚导致心跳异常的人群,则使用定心汤原方,并辅以磨取铁锈水煎药,借铁补血、镇重以安心神。张锡纯在第七卷医案中还详细记录了铁养汤的妙用,体现了其辨证施治和因人而异的思路。

另外,在古文字中,“思”字上作“恖”,从“囟”,即顶门骨,徐氏《说文》解释,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这表明心与脑之间有密切联系。张锡纯认为,心与脑之间的神明是互通的,二者共同作用于认知与情绪。西方学者的说法虽偏向脑,但从血脉运行来看,脑的血液供应来自心,心负责运血养脑,脑可分得全身血量的七分之一,由此可以证明心脑密不可分。

张锡纯还引用丁韪良的观点,指出即便是精通西学的学者,也有深入研究中医哲理的例子。丁韪良在《天道溯源》中,将思维、思想归于心,而非完全依赖脑,这与西方传统观点不同,显示出研究心神问题应结合中西知识。张锡纯强调,心脑互助,神明由心发出,脑则辅助思维活动,不能单纯以脑为中心。

现代观察也可印证此理。金正希提出,人见一物,脑中必留影像,如摄影镜一般。张锡纯以此启示,心与脑虽互助,但在特定活动中会偏重一方。比如回忆往事时,人多抬头,凝神于脑;研究新理、默思问题时,则低头凝神于心,依靠心神深思,不完全依赖脑影。这说明思维和神明活动并非单靠脑,而是心脑协同的结果。

张锡纯还结合个人体验说明心神作用。他长期学习算学,未受西方法指导,每日研究几何、代数。发现若进食大蒜,心上会有蛛丝般的阻碍感,思考算理困难,因此避免食蒜。他认为,这种心神感受正说明心能感知外界与内在活动,而不仅靠脑操作。心的知觉、怔忡、跳动等现象,都是心神活动的直接表现。

心跳异常的例子也说明心的重要性。遇惊恐或刺激,心中怔忡,手抚可觉跳动;若只伤脑而心未损,仍能知觉外界;反之,若心受伤,其知觉、情绪均受影响。这说明心在知觉和精神活动中不可替代,心脑之间的协作决定了神明与意识的完整性。张锡纯强调,观察心的变化和跳动,是判断心神健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