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议题。
2025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闭幕。4天会期,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代表齐聚钱塘江畔,围绕“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展开深度对话,共同绘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景。
大会凝聚各方共识,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与《杭州宣言》。
江玥摄
2023年6月,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5次会议宣布大会花落杭州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便预言:“世界所有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们,都将记住杭州。”
如今,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让预言照进现实。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艾伯鲁所言,本次大会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它的召开正值一个关键时刻,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福祉面临紧迫挑战。会议达成的共识将在未来数年深刻影响“人与生物圈计划”。
合作,是解题的关键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全球共同“组队刷题”。
本次大会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平台,深化与各国生物圈保护区的务实合作,搭建了一个全球生态治理的多边舞台。76场边会与平行论坛、60多个主题展览,议题涵盖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绿色金融、科技赋能等前沿领域,充分展现全球各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追求。
合作,成为本届大会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特别强调——“完善人与生物圈网络的管理、监测和国际合作”,将跨国合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江玥摄
“本次大会展现了我们必须要加强合作。”安东尼奥·艾伯鲁说,“之前的一个世纪里,人们通常认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是难以携手并进的,是分割开的。在过去一百年里,人们并不认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是协同并进的关系。”
1971年,“人与生物圈计划”发起,向世界传达了一个理念: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安东尼奥·艾伯鲁认为,本次大会增强了“协同并进”的认识和理念,并明确“必须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仅仅强调“现在面临着哪些问题,哪些挑战”。
科技,重塑保护路径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科技成为重要支撑。
过去10年,中国的生物圈保护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高度重视科技在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中的作用,正是中国在本次大会向国际社会输出的“中国经验”。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介绍,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工作一直在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比如,集图像、声纹及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把多种技术集成在一起,以识别动植物;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智能终端构建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已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保护区开展示范应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管控分区、生态修复和廊道规划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天目山镇交口村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LOGO稻田景观
大会通过的《杭州战略行动计划》特别提到,未来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持续优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等天空地一体化科学监测与研究平台,持续提升生物圈保护区的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决策水平。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卫华曾参与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杭州宣言》的起草工作。
他认为,在新的全球生态保护形势下,《杭州宣言》将在很大程度上更新原有的生态保护观念与方式——指导如何将新技术手段应用于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重点加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数字工具在生物圈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保护精度与效率。
以杭州为窗,见人类未来
大会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杭州市“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杭州市临安区“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绿色发展实践地”称号。这两块新的金字招牌,既是对杭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持续探索的期许。
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程晓东说,杭州将主动参与国际生态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杭州也将积极探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华南梅花鹿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虽已闭幕,但影响深远。
大会花落杭州,近4000名科学家、政策制定者、青年、当地社区代表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向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在杭州诞生的一份战略计划、一份宣言,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世界将记住杭州,不仅因为这座城市的湖山之美,更是因为从这里出发的每一次跨国握手、每一项联合行动、每一段共同守护——在这条绿色道路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