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应急管理
唐代黄河边竟藏着30吨重的铁牛?
自带“导流技能”的镇水兽长啥样?
“黄河上的三绝碑”见证过怎样的治水传奇?
今天
一起听这些“守护者”细说千年往事!
唐黄河铁牛
文物自述
历史上
黄河水患多发
先民千百年来一直致力于
治理黄河洪水泛滥的问题
同时
我们所处的蒲津渡
是黄河边的一处交通要津
人们在这里建起了
能够抵御河水冲击的铁索浮桥
因此
我们庞大、沉重的身躯
既承担着桥墩的功能
又凸显着
人们对黄河安澜所作的努力
文物简介
唐黄河铁牛
现位于山西永济黄河古道两岸
共四尊
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以稳固蒲津浮桥
维系秦晋交通
元末桥毁,久置不用
后因黄河河道变迁
铁牛没入水中
1989年重现于世
铁牛分为两组,两牛一组
呈前后排列姿态
面朝西方
铁牛每尊高约1.9米
长约3米,宽约1.3米
牛尾后有横轴
用于拴连桥索
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
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
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
四牛四人形态各异
大小基本相同
据测算
铁牛各重约30吨
加之下方的底盘和铁柱
各重约70吨
铁牛和蒲津渡遗址
共同展现了
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
等方面的成就
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
河道变迁、环境考古
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明正阳桥镇水兽
文物自述
身长三尺、背披鳞甲、双目圆睁
我正专注地紧盯着水面
随时准备对付河水的上涨
我是传说中龙所生的九子之一蚣蝮
天性好水
所以
人们常常把我的形象
安放在堤上和桥侧
赋予观察水情、消除水患的“职责”
这次我出现的地点
是北京城正阳门前的护城河边
让数百年之后的人们得以了解
明清正阳桥和护城河道的位置
文物简介
明正阳桥镇水兽
现位于北京正阳门箭楼之南的
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
镇水兽用花岗岩雕刻而成
俯卧在雁翅石条上
形态浑厚大气,造型逼真
头朝东南,俯向水面一侧
尾向西北,略弯曲
身被鳞甲,局部饰祥云纹
距现状地表深2.5米,长3米
宽1.4米,高48厘米
兽首前倾约12度
前倾造型形成高效导流面
洪水冲击压强模拟测试显示
减阻率达17%
镇水兽的发现
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
对研究北京城护城河及防御、水利、
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清郑工合龙碑
文物自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但古代的黄河
“三年两口,百年一改”
水患频发
给中华儿女带来了灾难
我诞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
是见证当时黄河在
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堵复始末的
唯一实物
是研究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
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文物简介
清郑工合龙碑
现藏于黄河博物馆
为清代河道总督、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
吴大澂亲笔撰写
它是证明光绪十三年
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堵复始末的
唯一实物
是研究清代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
被誉为“黄河上的三绝碑”
1887年
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今花园口乡石桥村)
决口南泛
洪水经贾鲁河入淮
导致15州县受灾
灾民约180万人
光绪皇帝派多人督促整修堤防
均未获成功
河东河道总督吴大澂接办后
筹划有方、措施得当
于1888年12月
指挥决口合龙
这次堵口首先在黄河上使用
水泥、电话、铁制轨道运土车等
先进工具和新型材料
工程宏大
史称“郑州大工”
中国应急管理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