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40℃,蒙古人住毛毡帐篷为啥不冷?一开始我也纳闷,薄薄一层布能挡啥寒风?直到亲眼见过才明白玄机! 零下 40℃的草原早晨,我举着相机想拍日出,没按两下屏幕就黑了,电池冻得彻底不能用。 可转头往不远处那顶土黄色毛毡蒙古包走,就看见 60 岁的蒙古阿姨撩着门帘出来:“进来喝碗奶茶吧,刚熬好的!” 掀开门帘我愣了:帐篷里,阿姨丈夫蒙古大哥正光膀子坐在火塘边喝茶,桌上的奶豆腐还冒白气,跟外面能冻裂石头的冷天,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是我第三次冬天来草原,前两次总琢磨:看着薄薄的毛毡帐篷,咋就能扛住呼口气都结冰碴的天气? 阿姨好像看出我纳闷,指着帐篷顶笑:“你们城里人挑房子看墙厚,我们看‘羊毛会不会起作用’。 说着拉我摸帐篷内侧的毡子,我按下去能感觉到三层不一样厚,最里面那层软乎乎的,却比帆布还紧实。 “这毡子不是剪了羊毛直接用的。”阿姨给我倒奶茶时,大哥插了话。 他说每年秋天,牧民会把刚剪的羊毛分成三份:一份用热水反复揉压,做成密不透风的 “硬毡”,铺在最外层挡风雪;中间层用羊毛混上驼毛,擀得松一些,像给帐篷夹了层 “暖垫”;最里面是新剪的羔羊毛,软乎乎贴在木架上,又暖又不扎人。 “你看帐篷角落的毡边,”大哥指着说,“每寸都缝了三道线,雨雪根本渗不进来。”我蹲在火塘边烤手,发现火塘底下垫着三块半人高的青石头,石头缝里还塞着干草。 “这石头是夏天从河边搬的,晒了一整个夏天,冬天垫在火塘下,热气就不会漏进地里。”阿姨说着,用铁钩拨了拨火塘里的牛粪饼,火苗 “呼” 地窜了下,却没半点烟味。 原来他们秋天会把牛粪和晒干的羊粪混在一起,拍成巴掌大的饼子,挂在帐篷外的木架上冻硬,烧的时候掰一块放进火塘,火苗稳得很,热气顺着火塘周围的羊毛毡往上绕,把帐篷顶都烘暖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帐篷的烟囱,不是直直从顶上伸出去,而是贴着帐篷内侧绕半圈,再斜着穿出去,烟囱口还挂着块小毡布。 “风大的时候,这块布会被吹得盖住烟囱口,冷风就灌不进来了。”大哥站起来,指着帐篷门的方向,“你再看门口,是不是对着东南?早上太阳一出来,光就能照到火塘边,不用早早烧火取暖。” 我这才注意到,帐篷门帘是双层的:外层是防水的厚毡布,内层是薄点的羊毛帘,进门先掀外层、再撩内层,热气一点都跑不出去。 那天中午,草原上刮起了大风,帐篷外层的毡子被吹得 “呼呼” 响,可坐在里面完全感觉不到风。 阿姨让我摸帐篷最下面的毡边,原来毡子埋在地下半尺深,还用牛皮绳把毡边和地上的木桩绑在一起,绕着帐篷缠了三圈,连老鼠都钻不进来。 “我们的帐篷不用水泥,也不用铁钉” 大哥笑着说,“草原的风不喜欢硬邦邦的东西,你顺着它,它就不欺负你。” 下午我帮他们拆帐篷旁的牛粪架,发现帐篷的木架都能拆开,最长的杆子也不过两米。“要是遇到特别大的雪,我们半天就能把帐篷拆了,搬到背风的地方重新搭。” 阿姨说,“只要有毡子、有火塘、有牛粪,再冷的天也能睡安稳。” 临走时,我的相机在帐篷里捂热了,终于能开机。拍的照片里,土黄色的帐篷立在白茫茫的草原上,像个小小的暖炉。 阿姨送我到车上,笑着说:“你们总觉得毛毡薄,可这薄东西里,藏着我们祖祖辈辈跟草原打交道的法子。” 车开出去老远,我还能看见那顶帐篷,突然明白:零下 40℃不冷的秘密,从来不是靠 “厚”,而是靠懂风、懂雪、懂太阳,就像草原人说的,不是跟自然较劲,而是跟自然 “做朋友”。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蒙古包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