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病其实就是风湿,没传说中的那么玄乎。 门诊有个患者说她当年生完孩子躲计划生育,然后在山上住了大半个月,回家后双手晨僵、疼痛,持续很多年都没好,去医院查个遍,风湿因子、血沉什么的指标都正常,不知道该怎么治了。这是什么问题? 民间说这是月子病,月子没坐好引起的,有的人还会怕风、漏汗、浑身发凉,看这些症状,本质上和风湿就是一个事啊,中医管这个叫“产后身痛”或者“产后痹症”。为什么叫“痹”?就是堵塞不通了。为什么不通?就是因为身体的毛窍、骨节在这个时候大开,受到了风寒湿这些邪气的入侵,把气血的通路给堵住了,不通则痛嘛。 为什么偏偏是产后容易中招呢?你想啊,生孩子的时候,全身的筋骨,特别是骨盆,都得打开,那是用了全身的力气,是一场重体力劳动。这个过程,身体的气血耗得特别厉害,骨头缝也处于一种疏松的状态。刚打完一场大仗,气血空虚,毛孔、腠理还开着没来得及关上,风寒湿邪可不就趁虚而入了吗? 我们正常人没事,是因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皮肤致密、正气充足,自己就能抵挡出去。但产后的孕妇不一样,身体正处在一个“多虚多瘀”的状态,又虚弱,又有瘀血没排干净,防御力是最低的。所以月子里不碰凉,不是没道理,因为很多人受不住。 现在科技是发达了,产房空调开得足,夏天生孩子的妈妈,有时候从产房一推出来,马上就感觉手冷脚冷,这一下,寒气就钻进去了。等月子坐完,身体表面的大门慢慢关上了,可这些早就钻进来的寒气就被锁在了身体深处,特别是关节缝隙里,以后再想赶出去,可就难了。 所以为什么说月子里得的病,最好在月子里治?因为大门还没完全关上,身体还没愈合,邪气刚进来,位置还浅,把它推出去比较容易。你看为什么说刚生完孩子要先吃大公鸡,而不是老母鸡? 因为公鸡阳气最足啊! 大公鸡一打鸣,太阳就出来了,天就亮了,它是跟着阳气走的,所以它的性质是升发的、助阳的。产后吃它,就是借它的阳气来帮助身体发散寒气,推动气血运行,把瘀血排出去。而且讲究吃骟过的公鸡,因为没骟的公鸡性子太烈太燥,怕产妇虚不受补,反而燥热。而母鸡性质更温和,是滋阴补气血的,更适合过了恶露期之后,身体需要静养的时候来补。 还有的地方会让产妇喝一点醪糟,借一点酒力来活血行气,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排瘀,都是给身体增加阳气动力的方法。这些习俗,说到底就是一个目的:在身体大门洞开、最虚弱的时候,严防死守,补充阳气来保护自己。 现代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些,坐月子不好好坐,躺在被窝也要把手伸出来玩手机,结果玩久了,手指颈肩受寒了,落下了毛病。还有人崇洋媚外,说外国人都不坐月子,那是因为他们没这个条件!美国很多人生完孩子就得去上班,没法坐月子啊。她们老了以后很多关节问题、疼痛病,都得去康复科住院治疗。 我们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经验,才是真正呵护身体的大智慧。该坐的月子一定要坐好,该吃的猪腰子(补肾)、鲫鱼(补气血通乳)、羊肉(暖身),都得吃起来,把身体的根基打好了,才不会落下病根。 像有些人没坐好月子,受凉了、受风了,开始关节僵硬疼痛,浑身怕风怕冷,如果还在月子期,趁这个时间快进补扶阳,祛除寒湿,温通经络。就和治风湿一样啊,核心就是给身体补气血,把体内的风寒湿气发散出去,把不通的经络给打通。 如果过了月子期,就成了慢性疼痛啦,整体要以补肾、健脾为主,肾主骨,脾主肌肉气血,把这两个根本养好了,自身的阳气足了,阴寒湿气自然就待不住,人也不会那么怕冷怕风了。 像开头的那个患者,我用的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再搭配补肝肾、调脾胃的中药,前后调理还不到一个月,不仅关节不疼痛了,就连晨僵也消失大半。家有月子病的朋友,请帮忙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