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我猜中了 俄罗斯国防部长宣布了 9月25 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其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超过八成的火力打击任务已由无人系统承担。俄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在当日主持的会议上透露,无人系统的应用规模正在成倍增长,现代战争的面貌已被深刻改变。 您看这消息一出来,懂行的网友先翻出去年俄军炸乌克兰电厂的视频对比——那时候全是“口径”巡航导弹拖着尾焰往下钻,一枚顶普通家庭十年开销;现在倒好,天上飞的净是“柳叶刀”巡飞弹,长得像放大版航模,成本才几万美金,却能精准扎进乌方的弹药库、指挥所。俄罗斯这不是转性了,是算清了账:与其花大价钱买导弹当“一次性烟花”,不如用无人机当“消耗型匕首”,打完就亏个零件钱,比损失一架苏-34划算多了。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年初俄军就开始往乌东前线投“伊朗小摩托”(见证者-136),后来慢慢换成自己研发的“猎户座”无人机,再到现在“柳叶刀”成规模用——别洛乌索夫说的“八成”,不是拍脑袋吹的,是前线仓库里堆着的无人机零部件、操作员手里的任务清单堆出来的。乌克兰那边更直观,哈尔科夫的士兵说,现在每天清晨都能听见头顶“嗡嗡”响,跟赶夏天的蚊子似的,有的无人机低得能看见机翼上的俄文标识,可等拿步枪打,它“唰”地就俯冲下去了,根本反应不过来。 但您别以为俄罗斯这是“无人机碾压”——这玩意儿看着省钱,背后全是技术活。前阵子就有俄军无人机因为GPS被乌方干扰,歪歪扭扭掉进第聂伯河;还有“柳叶刀”飞着飞着跟地面失去联系,最后砸在自家阵地的土坡上。更关键的是,操作这些无人机得要懂电子战、懂数据链的士兵,俄罗斯现在缺的哪是无人机?是能在后方机房里敲代码、在前线帐篷里调参数的技术兵,别洛乌索夫说“规模成倍增长”,其实是指把这些零散的“土办法”凑成了体系。 还有个扎心的点:无人机再厉害,也解决不了“占土地”的问题。您看乌东巴赫穆特打了两年,俄军用无人机炸平了半座城,可最后还是得靠步兵扛着枪往前冲。无人机能炸毁乌方的补给线,能让乌军不敢轻易露头,但要拿下阵地,还是得人和人拼刺刀——这就是战争的现实,再先进的装备,最终得落地。 再说回别洛乌索夫那句“现代战争面貌已深刻改变”,其实点出了个大趋势:以后打仗,导弹、坦克可能还是主角,但无人机肯定会占半壁江山。美国在俄乌冲突里用“弹簧刀”,以色列用“哈比”,都是这个路子。可俄罗斯跟美国的区别在于,美国有硅谷的芯片、五角大楼的研发经费,俄罗斯得自己攒零件、改软件,所以他们的无人机看着“土”,却比美国的更“皮实”——能扛住电磁干扰,能在低空绕圈找目标,这才是战场最需要的。 昨天刷到个乌克兰老太太的视频,她站在被无人机炸毁的房子前哭:“以前怕导弹,现在怕天上的‘小虫子’,不知道啥时候就掉下来。”您看,不管武器多先进,受苦的还是普通人。俄罗斯用无人机提高了打击效率,可乌克兰得用更多生命去填这个“效率坑”,这仗打的,到底图啥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