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

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   国际社会的逻辑有时候就是这么直接。你光有实力还不行,得让别人知道这实力能带来后果,否则规矩就容易被挑战。五百年来,西班牙、英国到美国,那些能稳住“朋友圈”的大国,没一个是只靠笑脸迎人的。   美国当年靠军事和经济硬实力撑起霸权,北约盟友跟着它的指挥棒转了几十年。这背后不只是所谓的“价值观认同”,更多是大家都清楚忤逆的代价。俄罗斯在俄乌冲突里展现强硬,周边一些国家即便不满,也得在能源和安全问题上谨慎拿捏分寸。   反过来看,那些主张“强而不霸”的国家,确实容易遭遇各种麻烦。中国这些年就深有体会。明明在G20、联合国等平台不断推动全球治理改革,还拿出真金白银搞“一带一路”建设,却总被贴上“威胁”标签。   东南亚有国家一边拿中国的投资修基建,一边偷偷引进美国的军事装备。欧洲国家嘴上喊着合作,转头就跟着美国搞芯片禁令,理由换得比翻书还快。这些国家不是不知道合作的好处,只是摸准了中国不会轻易动真格,就敢在利益里挑肥拣瘦。   联合国里更是如此。中国提交的维和、气候合作提案,常被美西方用各种理由拖延。他们心里清楚,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动辄停供经费、威胁退群,就敢在规则上动手脚。这种“没人怕”的处境,确实让很多该成的事卡了壳。   蔡正元的判断里藏着对国际话语权的洞察。法国思想家福柯早就说过“话语即权力”,这话在国际舞台上格外真实。美国靠着霸权地位,把自己的标准变成全球规则,连洗衣机零部件都能拿“安全问题”做文章打压对手。   中国明明有实力提供亚投行、丝路基金这样的公共产品,却总在话语上被动。明明坚持“结伴不结盟”的平等合作,却被歪曲成“扩张”;明明推动气候治理,却被指责“责任不够”。这些非议能落地,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威慑力做支撑。   “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这句话,在经贸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却频繁遭遇贸易壁垒。欧盟今天用环保标准卡中国家电,明天用技术壁垒拦新能源产品。他们敢这么做,就是算准了中国会优先用谈判解决问题。   周边的领土争端更能说明问题。有些小国反复在边境制造摩擦,不是真觉得能打赢,而是吃准了对方会克制。这种试探一旦没代价,就会变成常态,最后反而让合作的基础都变得脆弱。   但把蔡正元的话当绝对真理也不对。中国走“强而不霸”的路,本身就是对西方霸权逻辑的超越。这种选择不是没朋友,而是朋友的性质不同。   俄罗斯愿意跟中国搞“战略引领”式合作,不是怕中国,而是认可双方的利益互补。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不是被威慑,而是看到了平等合作的希望。这些基于认同的伙伴关系,比靠霸权维系的联盟更持久。   国际社会的心态正在悄悄变。美国的霸权越来越露骨,动不动就制裁盟友、薅羊毛,不少国家开始反感这种模式。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响应者。   这种变化说明,“怕”带来的服从,终究不如“信”带来的认同。蔡正元看到了短期的现实困境,却没看到长期的趋势。真正的大国影响力,从来不是靠让人怕,而是靠让人信。   中国正在用实践证明这一点。在应对气候变化、埃博拉疫情等全球问题上,中国的担当有目共睹。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中国推动的平等合作机制运转得越来越顺畅。这些都不是靠霸权换来的。   当然,“雄而不霸”不等于毫无锋芒。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让任何分裂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这种有底线的强硬,恰恰让合作更有底气。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蔡正元的论断揭示了部分现实,但中国的实践正在开辟新的路径。这条路或许会遭遇更多麻烦,但走通了,就能给世界提供另一种可能——强大不一定要称霸,合作也能赢得尊重。   官方信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