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军事能力“一般”的汤和,深得朱元璋倚重? 在明朝开国将星璀璨的天空中,汤和似乎不是最耀眼的那颗。与徐达的横扫千军、常遇春的冲锋陷阵、蓝玉的远征漠北相比,汤和的军事战绩确实显得平淡许多。 为何精明的朱元璋始终看重并信任这位“能力一般”的将领? 1368年,汤和受命征讨浙东地区,面对的是方国珍残余势力盘踞的台州。这场战役规模不大,却充分展现了汤和的军事特点。 汤和没有采取强攻,而是通过切断粮道、分化瓦解的方式,最终迫使守军投降。这种看似“保守”的战术,实则避免了明军不必要的伤亡,也最大限度保全了城池和百姓。朱元璋对此评价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汤和可谓知兵。” 在群星闪耀的明初将领中,汤和的优势不在于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而在于他从不因指挥失误而让主力受损。对朱元璋而言,这种可靠性在乱世中极为珍贵。 1377年,汤和被派往西北边防,面对北元残余势力的不断骚扰。他没有采取大规模主动出击的战略,而是构建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修筑要塞、屯田养兵、训练民兵。 这一策略看似缺乏进攻性,却切实减轻了中央的财政负担,实现了边境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它为经历连年战乱的中原地区赢得了宝贵的恢复时间。 汤和可能不是开拓疆土的最佳人选,但绝对是守成安邦的可靠人选。朱元璋曾对太子朱标说:“徐达可为你开疆拓土,汤和可为你守成安邦。”这句话透露出朱元璋对汤和的明确定位。 当然,汤和的军事生涯并非没有败笔。1371年征蜀之役,汤和在廖永忠等人的配合下,虽然最终获胜,但进程缓慢,受到朱元璋批评。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即便在此战后,朱元璋对汤和的信任并未动摇。 更重要的是,汤和从不居功自傲,每次受批评都坦然接受,从不推卸责任。在朱元璋看来,一个能力中等但绝对忠诚的将领,远比一个能力超群却可能居功自傲的将领更可靠。 汤和最为人称道的或许不是任何一场具体战役,而是他人生最后的选择。当朱元璋开始肃清功臣时,汤和率先主动交出兵权,请求返乡养老。 这一举动不仅保全了自己和家族,更帮助朱元璋顺利完成了从开国到治国的过渡。汤和因此成为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汤和的“军事能力一般”或许正是他的护身符。他没有卓越到功高震主的程度,也没有平庸到不堪大用。他清楚自己的定位,也了解朱元璋的需求。这种政治智慧,或许正是朱元璋最看重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