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友拍到的现场画面,有穿橙色衣服的,也有黑色衣服的,现场很多人 镜头里人群挤着抬头,橙色是举对讲机的工作人员,黑色是裹厚外套的观众,有人踮脚举手机,屏幕亮得像小灯,四次烟花炸得夜空发红,光落在每个人脸上,连草甸都映成淡紫色 2025年9月19日的事,地点是西藏日喀则江孜热龙地区,海拔5500米——那地方连吸烟都禁,护林员巡山时会翻游客背包,说“火星子碰草甸,能烧穿半片山”。蔡国强联合始祖鸟搞的《升龙》烟花秀,就在这禁烟区连放四次,好几天过去,草甸上还留着焦黑印子,烟花壳碎片嵌在土里,用手抠都费劲儿 网友扒出蔡国强的感谢清单,列了当地政府、公安、应急、消防、环保一堆部门。意思是这些人帮了忙——可这些部门本该是守规则的人啊。去年有游客偷偷抽烟,被护林员抓住罚五百,说“你这烟头毁十年草”;今年四次烟花,却拿着“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批文,堂而皇之放了 环保专家说,哪来的“无残留”?高原草甸的根扎在碎石缝里,烟花的热气会烤死草种,碎片压坏的草茎,要80到120年才能恢复——不是撒点种子就行,是得等好几代人,才能再看到原来的绿。有人去现场拍了视频,草甸上的焦印像块疤,旁边的草叶都卷着边,像被烫过的头发 为什么禁吸烟的地方能放烟花? ① 项目拿了乡、村、县三级审批,书面写着“可降解药剂”,但没人测过高温对草种的伤害; ② 始祖鸟想借高原艺术秀打“高端户外”名,地方可能觉得“能宣传旅游”,睁只眼闭只眼; ③ 前期评估只算“有没有火灾”,没算“生态恢复的账”——护林员平时走几十公里巡山,这次却成了“保障人员” 咱们普通人去高原,连打火机都不敢带,怕被罚也怕毁环境。可有人借着“艺术”的名,在最碰不得的地方炸烟花。不是艺术不好,是规则得公平——禁吸烟的地方,就不该允许任何毁植被的行为。审批的人难道没翻过高原生态文件?难道不知道草甸坏了,比平原的树难恢复十倍? 有网友说“人家的感谢清单里有当地政府、公安一堆人”。我觉着这话扎心——这些本该站在生态线前的人,成了项目的“后盾”。环保部门的人难道没看过草甸恢复周期?公安的人难道没查过“禁吸烟”规定? 当地村民说,“平时不让我们烧秸秆,怕熏着草。这次放烟花,我们也怕,可有人说‘上面批了’”。你看,老百姓都懂的理,有些人反而糊涂了——批项目不是看“艺术价值”,该看“环境代价” 要我说,艺术是给人看的,可看艺术得守底线。蔡国强的烟花再好看,也抵不上草甸里刚冒头的嫩草——它们要长一百年,才能变成镜头里的绿。始祖鸟想营销,不该选生态敏感区;审批的部门想宣传,不该拿环境换流量。规则不是橡皮筋,不能有人拉就松,有人扯就紧 现在官方成立了调查组,要查审批流程。可查清楚又怎样?草甸的印子还在,恢复的时间还得等。要是这次不严肃处理,下次真有人敢在冰川放烟花,在黄河源点焰火——反正“有钱能通融”,反正“艺术能当理由” 有网友说“这事不严肃处理,下次有人敢在冰川放”。我觉得这不是吓唬人——今天能在禁烟区放烟花,明天就能在更敏感的地方搞“艺术”。规则的底线,一旦破了个口子,就会越撕越大 其实最该想的是,我们去高原看什么?看草甸的绿,看雪山的白,不是看烟花的红。要是为了一场秀,把草甸毁了,下次再去,只能看到焦黑的印子,那这场“艺术”,到底是美还是丑? 你觉得生态区的规则,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