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零陵区卫健局:“小病不出乡大病少出区”从愿景变为现实

“现在看病太方便了!以前感冒发烧要坐半个小时车到镇里面,很麻烦,现在走两步路就到村卫生室了,还能享受城里专家的线上会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黄田铺镇官塘前村村民蒋财元,站在整洁明亮的村卫生室中,指着墙上的远程诊疗屏幕,脸上满是满足与安心的笑容。

他的这份获得感,正是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效破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问题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零陵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着力构建“区级强、乡级活、村级稳”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打通健康服务的“神经末梢”,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各自为战”变“一体联动”

过去,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战”,联动不足,资源共享不畅,使得患者无论大病小痛都习惯性往市区大医院挤——基层医疗机构既存在能力薄弱的短板,又有资源闲置的尴尬。

为破解这一结构性难题,零陵区大胆探索,重构医疗服务新体系,组建了以区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医疗健康共同体。这意味着,医共体内将人、财、物、事纳入统一管理,形成责任共担、管理协同、服务联动、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我们不再是各自孤立的‘小单元’,而是紧密联结的‘大家庭’。”零陵区中医医院医共体总院负责人介绍,“总院通过向下派驻专家、开展技术帮扶、组织人员培训,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则定期到总院进修深造。药品目录、质量控制标准均实现统一,有效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百姓奔波”变“数据跑路”

官塘前村村民能享受到城里专家的线上会诊,正是零陵区医共体倾力打造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带来的便利。自2022年开展医共体建设以来,该区投入800万资金,畅通资源下沉新路径,为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及具备条件的村卫生室配齐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系统。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让区级医院专家能实时为基层患者远程诊断——分析心电图、解读CT片、制定治疗方案,还能指导基层医生合理用药、规范诊疗。这种“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模式,大幅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用到区级专家的优质服务,有效减少了因误诊、漏诊造成的病情延误,还节省了村民往返奔波的时间与交通成本。2025年1-8月份,两个医共体共开展远程影像5635人次,远程心电11279人次,远程会诊48人次。

“病有所医”变“健康守护”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仅是设备的互联互通,更是人才与技术的深度下沉。零陵区两个医共体总院建立“总院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区级医院科室主任定期坐诊+下派业务副院长长期驻点+名医专家团队巡诊”的全方位的帮扶机制。派出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等专家团队,赴各乡镇卫生院开展长期坐诊、带教、定期开展手术示范及学术讲座,2025年以来,医共体总院帮助基层开展手术带教60台、会诊200余次,为基层患者节约专家费40余万元。

同时,加强村医系统化培训与规范化管理,将村医纳入医共体统一培训体系,开展村医模块化培训,提升其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确保村级网底“兜得住、兜得牢”。

黄田铺镇卫生院院长深有感触:“以前我们很多项目不敢做、很多病不敢看,现在有总院专家做后盾,底气足了、技术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我们更信任了,门诊量和住院量都有明显增长。”

医共体建设不仅筑起了基层医疗新根基,更推动了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深刻转型。零陵区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深度融合,通过“1+1+1+N”区、乡、村三级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村医真正成了村民的“健康守门人”,不仅能看病开药,更全程负责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健康宣教等工作,引导群众树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

数据见证实效,自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推开以来,零陵区基层诊疗人次占比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7月,基层诊疗占比为68.45%,区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0.68%,患者外转率下降,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持续攀升。

从“单打独斗”到“全区一盘棋”,从“患者跑”到“数据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零陵区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仅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系统整合,更完成了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基层放心、百姓安心”的健康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