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激发“人工智能+”乘数效应

转自:天津日报

对话人:

刘刚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人工智能+”乘数效应,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李娜: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日益明显,促使经济形态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将“智能经济”写入政策文件。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从数字经济到智能经济,体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发展逻辑?

刘刚:可以说,没有网络空间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人工智能。“互联网+”本身是一个网络空间的构建过程,侧重的是连接,是打破信息壁垒。这个过程产生大量数据。“人工智能+”更强调知识运用与创造,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上,通过算法和算力处理数据,赋予系统理解、分析、决策和创造能力,来优化物理和社会空间的活动,不仅提升效率,还推动生产要素重组、治理模式转变等,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创造模式。随着技术快速迭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呈现体系化,带来产业变革的同时,将深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李娜:说到“人工智能+”和智能经济,“智能原生”是一个新赛道。以自动驾驶车辆为例,它表面是车,本质是轮子上的AI系统,是用AI重构汽车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您觉得“智能原生”带来的是什么?

刘刚:“原生”直接关联的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智能原生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它是基于人工智能出现的,很多依赖的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生产领域创造的产品也是过去没有的,像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等。但人工智能往往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由一组关联密切的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在产业中的应用更涉及多元创新主体跨学科、跨组织和跨产业的知识、技术重组。所以,发展智能原生产业,必须强调原生应用生态的培育。这是推动“人工智能+”和产业智能化的基础。很多城市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探索“车路云一体化”,把重点放在构建智能网联生态体系上,就是这样的道理。

李娜: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直接影响其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这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什么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怎么“+”的问题。

刘刚:“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应用,其运用成熟的一个标志是,每个普通人都能使用,也就是强调技术的普惠性。生产线上,一个工人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他的生产设备,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作为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一定是与产业现有技术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解决技术适配性问题,还要求人才既懂人工智能也懂生产过程,需要将跨学科、跨产业的知识和技术整合起来。“人工智能+”强调与产业的技术重组,也强调创新主体的互补性。当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才能称之为“深度融合”。

李娜:激发“人工智能+”乘数效应,基于技术但不止于技术。在您看来,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赋能生产生活,还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刘刚:“人工智能+”是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过程,不仅包括技术,也包括制度、人才、组织等都会发生系统性变化。相较于技术,更重要的是看制度能不能适应它。以教育和科研为例,需要用到实时可共享的数据,如果使用网络空间数据,就涉及合法性问题。而数据公开、数据争议解决、保护隐私安全等,更离不开制度规范。只要有市场需求,技术就会不断进步。关键在于,怎样通过制度创新进行激励。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无限空间,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予其基本的规范,为其创造更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