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六只麋鹿来到“新家”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

9月23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举办第十三个“北京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6只麋鹿来到美丽的汉石桥湿地,开展野化训练。继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后,麋鹿又一次从大兴来到“新家”野化训练,标志着北京在濒危物种保护、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方面取得新进展。

9月23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举办了第十三个“北京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图片/新京报记者薛珺通讯员何建勇摄

关注1

更多麋鹿有望被引到北京其他湿地

9月23日上午,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六只麋鹿来到水草丰美的汉石桥湿地,随着车厢打开,它们先是警惕地观察四周环境,便头也不回地跑向密林深处。

“它们3至6岁、身体状况良好且佩戴卫星追踪项圈,将开展野化训练,探索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路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麋鹿保护研究室副主任郭青云说,六只麋鹿有三只雄鹿、三只雌鹿,拉开年龄梯度是确保它们中既有“青年鹿”,也有明年即可交配的“成年鹿”。每年七八月份是麋鹿的发情期,此次从大兴“搬家”到顺义的雌性麋鹿中,不排除有已经怀孕的麋鹿。

麋鹿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在中国本土灭绝。1985年重引后,通过“种群复壮、迁地建群和野化放归”,麋鹿种群达1.4万余只,覆盖全国95个保护场所,成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郭青云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约有170只麋鹿,它们的栖息范围有限,仅有500多亩,在“超载”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的食物不够,需要人工饲养。而在汉石桥湿地,6只麋鹿拥有100亩的生活空间,夏天植被充足,仅需冬天投喂补充饲料,人工干预非常少。在从半散养到野化的过程中,麋鹿可以逐步适应野外环境。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麋鹿就曾被引入位于延庆区的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负责对湿地优势生长的植物进行生物“调节”,它们可以吃掉过多的湿地芦苇,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

“我们中心场地有限,未来,有更多麋鹿有望被逐步引到北京其他湿地,扩大它们的栖息地,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她说,这些麋鹿并非短暂停留,将常驻新家。“这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也将开展监测,并进行种群上的调整。”

关注2

科研人员将持续监测麋鹿种群动态

汉石桥湿地是北京市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完整的生态链,为麋鹿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汉石桥湿地西南角有100亩的园子,本身就有外围拉网,此次我们又把拉网建高了,还设置了监控探头,我们将麋鹿安置在这里,它们可以尽情撒欢儿。”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周宝芬说,这一区域还安排巡视员,观察麋鹿的精神状态。

“本次放归有助于恢复区域生物链完整性、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汉石桥湿地和麋鹿中心科研人员将持续监测麋鹿种群动态,确保其健康成长。”郭青云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将派技术人员对汉石桥湿地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麋鹿的精神状态和采食情况,了解其是否健康,科研人员会收集麋鹿粪便,通过其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分析它们是否适应了新环境。

卫星追踪项圈可以让工作人员了解麋鹿长期的活动轨迹和活动范围,为将来优化它们的栖息地提供数据支撑,麋鹿的活动强度也能间接反映它们的健康状况。

未来,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继续围绕“麋鹿与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麋鹿基因库建设、麋鹿种子群建设”深入开展麋鹿保护研究。

关注3

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区域

《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北京湿地日”。今年9月21日是第十三个“北京湿地日”,今年湿地日的主题是“护湿地生态之基,筑花园城市之美”。

截至2024年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测算标准,北京湿地面积达6.12万公顷,其中国土确定湿地面积0.30万公顷,湿地归类面积5.82万公顷。湿地地类包括灌丛沼泽、内陆滩涂、森林沼泽、沼泽草地和沼泽地。湿地归类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

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共计47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达2.7万余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4%。目前,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为北京近50%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助力北京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截至2024年年底,湿地保护率达到了83.15%。

“十五五”时期,市园林绿化局将加强湿地修复,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区域。推进一体化生态修复,构建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城市社区等地推动小微湿地建设修复。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湿地恢复,推动湿地与乡村旅游、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花园城市建设。重点实施延庆野鸭湖、长沟泉水等湿地修复工程。

放飞现场,一只白鹭飞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