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主席宣布了! 9月2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齐齐发声:解决加沙冲突的唯一出路是“两国方案”,还特意强调“27个欧盟成员国中已有17国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话听着挺有分量,但熟悉以巴问题的人都清楚——“两国方案”喊了几十年,每次冲突升级就被拎出来“救场”,可喊完之后该打的仗没停,加沙的废墟也没少添。欧盟这次是来真的,还是又刷一波“政治存在感”? 先把“两国方案”说透:简单说就是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建国,在1967年战争前的边界基础上划定疆域,和平共处。这方案在联合国决议里躺了几十年,却始终是“纸上和平”,核心卡着4个解不开的死结: - 领土账算不清: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建了近500个定居点,占当地12%的土地,住着超70万以色列人,巴勒斯坦要“收回故土”,以色列却称“定居点是安全屏障”; 耶路撒冷争不动:双方都认这里是“首都”,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圣地扎堆,宗教意义和政治主权绑死,谁退一步都是“历史罪人”。 难民回不去:1948年以来的500万巴勒斯坦难民,以色列拒绝其“回归权”,怕改变本国犹太人口占比,巴勒斯坦却把“难民回归”写进核心诉求; 完全不信任:以色列要“彻底消除哈马斯威胁”,要求巴勒斯坦“解除武装”;巴勒斯坦要“打破加沙封锁”,恢复主权完整,两方诉求完全对立。 欧盟这次看似“加码”,实则软肋早被看穿。表面上喊得统一,内部早分成两派:法国、西班牙力推“立即全面承认巴勒斯坦国”,认为“得给巴勒斯坦方看得见的希望”;但德国、荷兰坚决反对,担忧“这会刺激以色列,破坏对话基础”——去年欧盟想对以色列定居点产品加税,就因德、荷阻挠不了了之。 更关键的是“光说不练”的老毛病:2023年加沙冲突后,欧盟承诺的2亿欧元援助只到账60%;这次除了表态,只追加了5000万欧元人道援助,连加沙一周的重建需求都不够,更别提拿出对以色列的“硬约束”(比如暂停军事合作)。 各方的反应更暴露了“虚火”: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直言“感谢支持,但需转化为对以色列的实际施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回怼“当前安全环境下,两国方案就是幻想”;而握有最大话语权的美国,只含糊表态“支持两国方案,但反对单方面承认巴勒斯坦国”——要知道,美国2023年给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就达38亿美元,欧盟的“口号”远不如美国的“真金白银”有分量。 回看历史,欧盟不是没“错过机会”:2008年以巴和谈、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期间,欧盟都喊过“全力推动两国方案”,却既没说服以色列停建定居点,也没帮巴勒斯坦整合内部派系(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分裂至今没解决),最后全因冲突升级不了了之。这次若还是“只站道德高地,不愿承担与以色列对抗的代价”,恐怕还是换汤不换药。 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要不要两国方案”——全球多数国家都认可这是唯一解,而是“谁来破局”:是欧盟先搞定内部统一,拿出对以色列的硬约束?还是美国放下对以色列的偏袒,真正施压停建定居点?或是巴勒斯坦先整合哈马斯与法塔赫,形成统一谈判立场? 你觉得哪一步才是“纸上和平”变现实的关键?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