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把手,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大事情(一把手系列之二)

昨天,写了篇《一把手,就应该为本单位群众谋利益》,刊出以后,引起反响,受到好评。有读者建议,老詹哪,你既然当过部门和单位

昨天,写了篇《一把手,就应该为本单位群众谋利益》,

刊出以后,引起反响,受到好评。

有读者建议,老詹哪,你既然当过部门和单位一把手,

可不可以写一组“一把手系列”呢?

这个建议好,可以试一试。

不过,到底如何写,怎样写才有意思,又不至重复,心中无数。

干脆,穿着皮鞋去滑冰,出遛到哪儿算哪儿吧。

今天,来篇《一把手,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大事情》。

就算是“一把手系列之二”。

还是从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总编辑说起吧。

2006年冬,我从经济日报调人民日报上班。

上任之前,奉命到中组部,领导要找我们谈话。

领导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国枢同志呀,今年以来,你是我谈话中第二位五十七岁半提拔的领导干部。

你应该明白,这个重任,来之不易。

人民日报海外版虽然是人民日报旗下一张报纸,但也是冠了《人民日报》称号的,也是中共中央机关报。

作为中央机关报的一把手,你心里一定要明白,什么是大事情。

这就是,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人民日报海外版办成一张高质量的,受到海外读者真心欢迎的报纸。

领导的谈话,非常中肯。

我掏出本子,认真记录。

若干天后,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干部大会上,我有个发言,

我把自己到海外版后要遵循的原则,归纳为8个字。

团结,正派,务实,廉洁。

我以为,作为一个刚到新单位的领导,一把手,

人们最希望你做到你也最应该做到的,就是这8个字。

当然,这只是一个总原则,具体到日常工作,

作为一把手,我随时不能忘记的,就是要抓大事情。

什么大事情呢?

当然是办报纸。

如何办好报纸呢?我们做了些调研。

一些海外读者反映,过去,海外版经常报道国家经济建设如何如何啦、工农业生产成就如何如何啦、各省市区情况如何如何啦。

这些,确实也不错,但都太宏观、太抽象,离我们比较遥远!

能不能采写一些具体生动的中国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呢?

这个主意好,应该要采纳。

怎么才能让海外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呢?

一时没有想到好的主意。

上仼不久,春节将临,大家忙着过年。记者王明峰敲门进来,打算请假回河南老家探亲。

我说小王呀,你回家过年,这是好事情。不过,交你一任务,找一家农民工,与他们一起回家过年,回来写篇纪实报道,你看如何?

那太好了呀!小王非常兴奋,立即联系到一家农民工,接着,赶到西客站订票。

可惜,三天内的票已经售完,小王只好买了张站票,约好日子,挤上火车,终于在拥挤的车厢里,与农民工一家见了面。

春节刚过不久,小王回到北京。

我俩在门口碰见。我问小王,怎么样了文章?小王说,没得问题呀老詹!

果然,三天之后,稿子完成,题目仍按我原来所定《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7000多字,写得非常生动,相当感人!

仔细看后,我稍稍作了修改,将部分虽然生动但过于真实因而不宜见报的内容,作了润色。

找来报社最能干的版面编辑任涛,请她精心做版,配上彩色照片,加上《微观中国》版头,放在四版。

第一个专版,很快见报了。

文章见报以后,反响非常强烈!

尤其海外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说是看了这样的文章,非常激动,真正了解了真实的中国,了解了真实的农民!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后多多刊载这样的好文章!

读者的鼓励,是最高奖赏!作为总编辑,我当然也非常兴奋。

自那以后,《微观中国》成了海外版常设栏目,隔周刊出一期,每期一个整版,配上彩色图片,四版隆重推出!

这一小小举动,在报社引起不小轰动!尤其年轻记者,非常兴奋,跃跃欲试,纷纷请缨,要下基层抓报道!

《我在工地当民工》

《跟着麦客去收麦》

《与基金经理在一起的日子》

《我在海航当空姐》

……

一篇篇文章,饱蘸激情,生动鲜活,成了海外版一道靓丽风景。

转眼到了金秋,各地开镰收割。家住农村的朴实小伙郭万盛找到我说,老詹,我想去趟新疆,写篇《我在新疆收棉花》,您看行不?

我说好呀,当然行啦!题目非常棒,赶快动身吧!

三天后,小郭乘飞机赶到兰州,再坐上开往新疆的货运列车,跟随一家农民,到新疆收棉花去了!

收了一月棉花,吃了不少苦头,小郭回到北京,又黑又瘦,看了让人心疼。

不过,天道酬勤,那篇《我在新疆收棉花》,写得非常精彩,十分感人,不但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打动了海外版一位年轻记者的芳心!

刚分来不久的女大学生尹婕,看了小郭文章,钦佩作者才华,更为其吃苦耐劳的质朴劲儿所感染,不由得心旌摇动,二人相约见了面,你来我往,情投意合,最终结为连理。

此事我还蒙在鼓里,一点不知,直到小郭小尹请我吃糖并表示感谢,这才晓得,好嘛,原来,新疆收棉花的背后,还有这么一段佳话!

回忆及此,心情不禁有些激动!想起刚到海外版那些日子,脑子里老是琢磨如何抓好报道,精诚所至,倒也感动和影响了一些年轻人,他们不计得失,能干肯干,抓出一批又一批精彩报道。

年轻人一马当先,老同志也受到感染。编委班子有位老同志叫沈兴耕,那天也来找我说,老詹,我家就在浙江义乌,我认识那里不少老板,也想回去,搞一篇《我在义乌当老板》,你看行不?我说好呀,太好了,领导带头,值得提倡!

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同志,真到义乌踏踏实实当了二十多天老板,写出了自认为“从业以来篇幅最长也最过瘾”的长篇报道《我在义乌当老板》。

《微观中国》这一方小小园地,在编辑记者精心浇灌下,真个是枝繁叶茂,满纸芳华,香气扑鼻呢!

除了办好特色栏目,我们又对报纸最重要的版面——一版二版,动了手术,做了比较大的改革。

一版,是报纸的客厅,海外版的门面。

客厅要宽敞,门面要清爽。

先把“大新闻”,大大地压缩!

所谓“大新闻”,就是当天中央领导出席的各种活动,以及他们的讲话……

除了特别重要的,一般活动,只出小标题。

因为,真关心这些的读者,早从电视广播中知道了,

明天清晨,报纸再黑压压发一大片,谁还会看呢?

压缩了“大新闻”,腾出来“小新闻”。

所谓“小新闻”,全是来自基层活蹦乱跳的新闻。

透过“小新闻”,看到“大世界”,

世界,总是由一个一个细胞构成的,

看到了细胞,就看到了世界,

在海外版一版,理应让海外同胞看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正呼吸着、奔跑着的中国。

改完一版,再改二版。

过去二版叫“要闻版”,

其实就是,把一版那些被“大新闻”挤下来的新闻,

凑在一起,放到二版,

看去看来,既没有新闻性,也没有啥意思。

这怎么行,必须得改!

怎么改呢?

版名先改了——就叫“神州速览”!

一听这名儿,读者就晓得,

这是要把头天全国发生的重要新闻,一网打尽哪!

没错,只要在报纸付印之前,

全国发生的、有意思的、读者感兴趣的新闻,

甭管新华社的、其他报纸的,电台的、电视台的……

统统找来,好中选好,取其精华,放到二版!

读者打开二版,昨日发生之事,几乎一览无余!

这多么省事,多节约时间!

我到海外版,大约不到一年吧,

“办好报纸”这件头等大事,已经有了一些眉目,

读者反映,如今的海外版,比过去好看了,也吸引人了。

这样的报纸,当然受欢迎。

听到这些话,我非常欣慰,

做为一把手,心里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