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周小华实习生向思强
今年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芒果馆内,第十七届茶博会已进入尾声。非遗珠绣创作者、新长沙人陈秀蓬静静地坐在展位前,手持钩针,一珠一片地绣制着她的新作《禾下乘凉梦》。上千颗玻璃珠和亮片,在她手中渐渐化成金黄的稻穗、翠绿的叶片和肥沃的土壤。这件她耗时3天完成的作品,既是对已逝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深切缅怀,也是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送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八岁学艺恩师引路
珠绣是一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手艺,属于粤绣分支。它以珍珠、玻璃珠、宝石珠为材,以针引线,绣出万千世界。2015年,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秀蓬是广东汕头人,8岁那年,在母亲的影响下,她第一次拿起针线,接触珠绣。这一绣,就是20多年。大学时,她考入广东女子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并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珠绣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
“老师一直致力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并且非常乐意托举后辈。他的坚持和格局对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也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珠绣传承下去。”谈起恩师,陈秀蓬满是感激。在黄伟雄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陈秀蓬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坚定了把珠绣作为一生事业的决心。
陈秀蓬致力于通过珠绣工艺打造有趣、有生命力的珠绣艺术饰品,其代表作品有《蝉·青黛》《萤火虫·蜉蝣之羽》《蜘蛛/蝎子·宝石之虫》。其创作的珠绣作品在2015年第二届珠三角工艺美术精品评比获得铜奖,连续获得广州首届、第二届“工美精英奖”金奖,第十二届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评比金奖等荣誉。
一针一线总关情
《禾下乘凉梦》是陈秀蓬为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特意准备的作品。记者来到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芒果馆的展厅上,陈秀蓬正在忙着绣她的作品——《禾下乘凉梦》,只见陈秀蓬一只手拿着法式钩针,另一只手在下面托着,用金属丝线细细地描绘着稻穗,其叶子是用玻璃管珠制成,亮片和米珠则构成了土壤。远远看去,珠光闪烁,稻谷仿佛在风中轻轻摇曳。
展台上另一件蓝色旗袍也同样吸引眼球。素雅的蓝色正绢面料上缀满珠绣,犹如寒江泛波,孤舟映雪。陈秀蓬说,这件作品她绣了几个月,想表达一种“独钓寒江雪”的静谧之美。
在传统中寻找新路
大学毕业之初,陈秀蓬并没有直接从事珠绣。她尝试过设计礼服,但大半年都没有订单。就在她最迷茫的时候,转机悄然来临。
有一年在一个西方的传统节日,她做了一枚蜘蛛胸针,竟然大受欢迎,这才赚到“第一桶金”。从此,她开始专注制作珠绣饰品,并在线上开通淘宝和闲鱼店,售卖材料包和视频教程,线下则与读书会、沙龙合作,慢慢积累起口碑。
她还注意到,“三坑”文化(汉服、洛丽塔、JK制服的爱好者)群体中对精致配饰的需求很大:“很多客人是为了搭配汉服或洛丽塔裙来找定制饰品的。”
“我希望珠绣能不被遗忘,而是以更年轻、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陈秀蓬表示。如今,陈秀蓬的小红书账号已经拥有了众多粉丝。她不只是一个手艺人,更是一个传播者,就像她的一针一线,既传统,也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