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的好朋友穆沙拉夫被判死刑,谁知巴基斯坦法庭还要求悬尸三天,军方斥责毫无底线!不过这判决后来被最高法院推翻了,他2023年在迪拜病死。 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的军旅生涯起步于巴基斯坦动荡年代。他出生于印度德里,分治后随家迁往卡拉奇。1961年,他进入巴基斯坦军事学院,从炮兵学员做起,逐步参与边境行动。1971年印巴战争中,他随部队东进,经历激烈交火。战后调入特种部队,积累实战经验。到1998年,他升任陆军参谋长,掌控全国武装力量。 那时巴基斯坦政局不稳,总理纳瓦兹·谢里夫正寻求巩固文官统治。1999年10月,穆沙拉夫出访斯里兰卡期间,谢里夫突然下令撤职并试图拦截其飞机。这直接引发政变,穆沙拉夫部队迅速控制伊斯兰堡,谢里夫被软禁。穆沙拉夫上台后,自封总统,开启长达9年的军政府统治。这段权力更迭暴露了巴基斯坦文武对抗的深层矛盾,军方传统影响力根深蒂固,文官政府往往难以驾驭。 穆沙拉夫执政初期,推行多项改革以稳固基础。他修改宪法,增加议会妇女席位,推动性别平等立法。同时,成立反腐机构,逮捕多名涉案官员,追缴巨额资产。这些举措虽获部分民众支持,但也招致反对派指责专权。经济方面,他吸引外资,启动瓜达尔港项目,连接中巴经济走廊雏形。GDP增速一度达7%以上,失业率有所下降。 外交上,他调整对美关系,支持反恐战争,换取援助资金。但国内伊斯兰极端势力抬头,引发部落地区冲突,军方多次出动清剿。2007年,面对司法独立压力,穆沙拉夫宣布紧急状态,解散议会,软禁首席大法官伊夫蒂卡尔·乔杜里。这一步直接触碰宪法底线,成为日后审判的导火索。穆沙拉夫的统治模式典型体现了军人在发展中国家的双刃剑作用:短期稳定换来长期隐患。 在中巴关系中,穆沙拉夫扮演关键角色。他视中国为可靠伙伴,多次访华,推动边境贸易和基础设施合作。2005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货物流通量激增。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迅速提供援助,包括帐篷和医疗物资,总额达百万美元。 这份及时支持赢得中国民众好感,许多人称他为“巴铁”象征。穆沙拉夫公开赞扬中国发展模式,鼓励本国学习“一带一路”理念。他的亲华立场源于地缘考量:面对印度压力,中国是战略后盾。这种外交务实性,让中巴友谊从高层延伸到民间。但也需看到,这份情谊建立在互利基础上,忽略了巴基斯坦内部派系斗争可能带来的变数。穆沙拉夫的离任后,中巴合作并未中断,证明了关系的韧性。 穆沙拉夫的争议高峰在2008年大选。他虽赢得支持,但反对党指控舞弊,导致街头抗议频发。为平息危机,他卸下军装,正式转入文职总统。但司法独立浪潮汹涌,最高法院恢复多名被免法官席位。穆沙拉夫试图平衡,却渐失控制。 2008年8月,他辞职流亡阿联酋,短暂蛰伏。2013年返回巴基斯坦,组建全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参与选举,却遭逮捕。多项指控接踵而至,包括2007年紧急状态下的叛国罪。特别法庭于2013年成立,审理其解散议会和软禁法官行为。穆沙拉夫多次出庭,辩称行动是为国家安全,但证据链完整,检察方列举宪法第6条违反细节。这段时期,巴基斯坦政坛分裂加剧,军方与文官间的旧账被反复清算。 2019年审判进入高潮。那年12月17日,伊斯兰堡特别法庭缺席宣判穆沙拉夫高叛罪成立,判处死刑,并附加悬尸三天条款,以示警示。法庭依据宪法认定,其紧急状态令破坏民主基础,软禁法官侵犯司法独立。检察方提交档案,证明议会解散时士兵封锁大楼,议员被隔离。穆沙拉夫当时在迪拜疗养心脏病,无法应庭。判决一出,舆论哗然。 军方高层迅速表态,斥责此举缺乏人性,违背现代法治精神。支持者游行抗议,焚烧轮胎,警方出动维持秩序。国际社会关注此事,人权组织批评程序不公。这判决反映了巴基斯坦司法对军阀历史的清算意图,但也暴露了缺席审判的合法性争议。穆沙拉夫的案子,成为军政府遗产的缩影。 死刑判决的冲击波迅速扩散。巴基斯坦国内,谢里夫兄弟主导的执政联盟借此巩固文官权威,但军方不满情绪高涨。2020年1月13日,拉合尔高等法院介入,三法官小组审阅卷宗后裁定特别法庭组建违宪,撤销所有指控。法院强调,高叛罪需多人共谋,单人难成;程序上,法庭越权设立。穆沙拉夫律师提交军方文件,证明紧急状态系危机应对。这次推翻标志司法纠错机制启动,避免了极端执行。穆沙拉夫留在迪拜,继续医疗,病情恶化。 2023年2月5日,他因多脏器衰竭逝世,享年79岁。遗体安葬迪拜,巴基斯坦官方低调悼念。2024年1月,最高法院维持原判,但因其已故,无实际效力。这结局凸显了巴基斯坦权力交接的复杂性,军民平衡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