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景华在受审时,用连续三个“我错了”开始法庭最后陈述。“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对不起党和组织的培养,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我认罪悔罪……” 这三个“我错了”砸在法庭地板上,听着像忏悔,细品全是求生欲。去年某地落马官员庭审时连说五个“对不起”,结果判决书里写着“认罪态度良好”从轻发落——这套路早被网友编成段子:“认罪三连击,刑期打七折”。 真正该说对不起的,是那些被贪污款压垮的扶贫项目。审计署2023年报告显示,某省乡村振兴资金被挪用买茅台的就达3700万,够建18所希望小学。苏景华们痛哭流涕时,可曾想过山区教室漏雨的窟窿,比他们演技的漏洞真实得多? 有老纪检干部说过:“贪官认罪像淋雨,看着声势大,落地就蒸发。”江苏省纪委监委去年通报,超过60%的落马官员会在庭审时突然“患上抑郁症”,比医院精神科的确诊率还高。这些精心设计的忏悔戏码,不过是把法庭当成了最后的表演舞台。 老百姓早看透了这套把戏。微博上贪官的眼泪值几个钱话题里,点赞最高的评论是:“他们哭的是乌纱帽,我们哭的是血汗钱。”中纪委官网那组数据更扎心:2022年追回的赃款赃物中,34.7%已经挥霍一空,其中不少变成了海外留学的学费、奢侈品店的发票。 真正该琢磨的是,为什么总有人前赴后继演这出戏?心理学有个“道德许可效应”——当人用语言忏悔时,大脑会误以为已经付出代价。就像苏景华这三个“我错了”,说出口瞬间,恐怕自己都被感动了。可惜法律不是情感节目,量刑依据里从来没有“演技评分”这一项。 看看人家重庆那位贪官的处理方式。被捕时电脑里存着《演员的自我修养》,庭审现场却哑了火——纪检组把他转移赃款的区块链记录甩出来,连小数点后两位都清清楚楚。现在反腐大数据连微信红包记录都能溯源,哭得再惨不如账本记得明白。 要说悔罪,云南那个自首的局长才叫教科书。带着23本手写记账本投案,连收的土鸡蛋都折算成钱退了。这种实打实的动作,比法庭上嚎啕大哭的影帝们强一万倍。最高检工作报告说得明白:退赃退赔情况才是认罪悔罪的“硬指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