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终于出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在9.18这天,当其他候选人还在为选票算计、回避历史时,只有郑丽文,身穿蓝白党国服,选择在国耻日这一天,前去领表登记。 在一片算计和隐忍的氛围中,郑丽文以“敢说、敢为”的方式出现,在这个国民党日益挣扎的时刻,她的每一个政治动作都显得别具深意。 主要信息来源:海峡导报--2025.09.18 关于郑丽文选择在“九一八”登记参选党主席:盼国民党要有骨气要争气的报道 她将参选登记日特意选在“九一八”国耻日,并用行动与言辞高调宣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这也让她成为此次党主席竞选的独特存在,也将这场选举背后隐藏的身份认同、历史态度与未来策略的问题彻底抛向台面。 毕竟其他候选人或许忙着在选票支持与派系平衡之间艰难谋划,而她却高调宣布自己将在国耻日当天提交参选登记。 这一别出心裁的选择,将其参选从单纯的党内竞争格局提升到一种更为象征性的高度。她以此提醒国民党乃至台湾社会:“不忘历史”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更是应该成为行动指导。 作为此次参选的惟一女性,郑丽文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试图唤醒国民党传统深蓝群体与社会对国民党历史责任的重新关注。 通过“九一八”这个沉重的历史符号,她不仅指责民进党附和美国“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政策,还直接点名批评民进党政客们对“台湾光复节”的否认态度,称之为“背叛台湾”的行为。 这一连串直言不讳的态度,不仅试图将民进党的历史论述置于质疑之下,也有力地回应了国民党近年来在两岸立场上的日益模糊与退缩。这种高调表态看似剑指外部敌人,但实际上,它同样具有对党内反思乃至逼迫的意图。 不过,郑丽文的高调,并不止步于争夺民众注意力,她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国民党内部那些试图淡化党魂、回避身份认同的群体。 毕竟长期以来,国民党一直试图平衡“深蓝”与“中间选民”立场的矛盾,但结果却往往是左右失据,逐渐沦为一个自我挣扎的政党。 而郑丽文显然选择了为传统深蓝发声,她公开抨击一些党内竞选者采取的“模糊路线”,称其为“软骨症”,更直言“避开历史的候选人,就是懦弱”。 除此之外,她也不乏对现有“派系文化”的强烈批评。她呼吁来一场透明、公正、无派系干预的选举,用公平正当性来重塑国民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特别是面对党内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样的表态无异于直接向权力结构核心进行挑战。但也正因如此,她在普通支持者中积攒了些许政治同情与认同,尤其是那些对国民党当前处境深感失望,却又仍抱有期待的人群。 而且郑丽文的参选演讲中,屡次提及“我们是中国人”这一鲜明立场,不仅展现了其在两岸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同时也给如今岛内高度分裂的意识形态增加了一把火。 她坚称,两岸本属中华大地,历史的创伤不能成为激化对立的理由,这也让她获得了不少支持“两岸和平”的基层深蓝选民的点赞。 但这种直白的立场,显然具有高度风险。岛内许多人认为她过于“激烈”,容易使自己在与中间选民的博弈中丢失公允与灵活。 而在国民党内部,频繁高举“我是中国人”旗帜的郑丽文,也是多少有点挑战党内部分人“政治安全距离”心理的意味。她的直白,让附和者拍手叫好,也让犹豫者倍感不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郑丽文在选择“九一八”登记时的这种高调姿态外,也不忘用“平民化人设”为自己增加底气。 她反复强调自己并非政商名流的“圈里人”,而是一名从眷村成长起来的平凡人。她拿出1300万台币的参选保证金,并公开表示这分钱是自己打拼赚来的“血汗钱”,明确与“家世显赫”或“金主背景”的候选人划清界限,打造一种“无靠山”的姿态。 这种“我即是普通选民代言人”的作法,得到了岛内深蓝和基层选民的部分共鸣。尤其是许多对“派系主导”和“权力垄断”失去幻想的选民,认为她的个性化表达与普通候选人的平淡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至少在争取舆论主动权上着实奏效。 但与此同时,她个人“孤军奋战”的路线也并非没有隐患。不依附派系虽然能带来议题冲击力,但却容易失去组织和资源的力量支持,在复杂的政治选举中,许多策划与操作难免因此受限。 郑丽文的参选,无疑为国民党注入了新鲜但复杂的元素。她以坚定的立场和独特的策略,既试图重拾历史中的民族记忆,也试图在党内挑起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刻讨论。 她既是某种传统价值的守护者,同时又通过“非传统”的方式对那个满是包袱的政党进行敲击。 正如她公开呼吁的那样,如果一个政党不能正视历史,又如何面对未来?这不仅仅是国民党的问题,也是整个台湾政治在群体焦虑中的缩影。 在这样的政治周期下,或许我们能从郑丽文的选举挣扎中看到些许线索:重新审视历史,不应是为争夺权力的噱头,而应成为重新定义与思考未来的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