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2年,刘长春拿着张学良资助的8000大洋,坐了22天的船,上岸第二天就参加

1932年,刘长春拿着张学良资助的8000大洋,坐了22天的船,上岸第二天就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可在赛场上,与其他运动员脚上的跑鞋相比,他脚上的帆布鞋显得格外扎眼......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夏天的洛杉矶,一个年轻人穿着布鞋站在奥运会的起跑线上,他的身影在万众瞩目的赛场上显得格外单薄,脚下那双简单的布鞋和其他选手脚上的专业钉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是这样一个画面,成为中国在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那一刻,他不是为了个人成绩而跑,而是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古老的民族仍在努力呼吸。   刘长春出生在1909年,家境清贫,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速度,1920年代末,他进入东北大学,在专业训练的帮助下迅速崭露头角。   在全国范围的比赛上,他屡次打破100米、200米、400米的纪录,被誉为“东北飞人”,正是在他最受瞩目的时期,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成立。   他们迫切希望借助奥运会的舞台来刷存在感,找到刘长春,想让他代表这个非法政权出赛,外界传闻四起,甚至有人怀疑他要屈服日本人的压力。   面对这种误解,他在《大公报》上公开声明,只代表中国参赛,字句坚定,传遍全国,这个公开姿态,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格外有力量。   刘长春的选择并不是孤立的,张学良早已关注体育,认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1920年代初,他在创办东北大学时,就把体育纳入学校的根本理念。   在他的支持下,刘长春不仅得以进入东北大学,还获得补贴和良好的训练环境,东北大学的运动场在当时已是国内领先水平,他还亲手为刘长春颁发奖品,这份支持并不只是个人赏识,而是把体育和民族自信联系在一起。   到1932年,当南京政府因为经费紧张迟疑不决时,张学良毅然拿出八千大洋资助刘长春出征,还特别为他送行,希望他能用拼搏精神为民族争口气。   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登船,踏上22天的海上旅程,船上的条件极其有限,他没有专业的训练设备,只能在狭小的甲板上坚持跑步,海浪的摇晃、闷热潮湿的船舱、有限的饮食让他的身体不断受考验。   途中还遇上风暴,船只一度停在檀香山,差点错过奥运会开幕时间,他焦急万分,只能不停催促船长尽快启航,等到船终于抵达洛杉矶时,距离比赛只剩下一天,他几乎没有任何适应的机会。   开幕式当天,中国代表团人数极少,场面冷清,为了不让国旗孤零零地出现在会场,当地华侨被邀请来充当旗手。   刘长春走过主席台时,观众席传来热烈的掌声,这并不是对他的成绩有所期待,而是对远道而来的中国代表表示敬意,在那一刻,他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整个民族的存在。   比赛中,他首先参加100米预赛,奋力冲刺,最终跑出11秒1的成绩,排在小组第五,没有晋级,两天后又上场跑200米,成绩是22秒1,依旧止步于预赛。   长途跋涉和简陋的装备让他体力严重不足,他只得放弃原计划的400米比赛,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刘长春已经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使命,他让世界知道,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站了出来。   回国后,人们依旧给予他热烈的欢迎,社会各界理解了这段经历背后的艰难,也明白了他所承受的孤独与压力。   刘长春没有因为失利而气馁,他继续刻苦训练,四年后又代表中国参加了柏林奥运会,虽然结果依然未能进入决赛,但他的坚持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体育的希望。   退役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在东北大学、大连理工等地任教,把短跑技术和训练方法传授给学生,他编写了教材,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运动员。   他这一生始终怀有两个愿望:中国运动员能拿到奥运金牌,中国能够举办一届属于自己的奥运会,1983年他去世,未能亲眼见证梦想成真,25年后,北京奥运会开幕,中国人不仅夺得多枚金牌,还点燃了属于自己的主场圣火。   那一刻,人们想起了几十年前在洛杉矶赛场上穿着布鞋奔跑的身影,刘长春没有奖牌,但他的坚持成为中国奥运历史的起点。   他用布鞋跑出了中国体育的第一步,用意志撑起了民族的尊严,他的一生告诉后人,有些失败本身就很光荣。   信源:人民政协网——一只皮箱,见证了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奥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