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册封万岁,杨秀清做了充分准备,却忽视了一个人。杨秀清心思缜密,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没想到陈承瑢关键时刻倒戈。 1856年9月,北王韦昌辉率3千精锐星夜兼程赶回京师,行动干脆利索。杨秀清猝不及防,成为了输家,东王府上下被屠戮殆尽。 这事说起来,杨秀清的败亡其实早有端倪。表面上看,他是被韦昌辉突袭干掉的,但实际上,真正要他命的,是他自己。他太迷恋权力了,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他有点飘了。 自封“万岁”这种事,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都无异于明火执仗地挑战最高权威。洪秀全虽然平时看起来比较低调,甚至有些“神隐”,但他毕竟是拜上帝教的创始人,是名义上的天王,是所有信徒心中的精神支柱。 杨秀清倒好,不仅把手伸向了军政大权,连宗教权威也要一并收归己有,这是摆明了要踢开洪秀全自己上位。 问题是,杨秀清真有那么大能耐吗?他确实厉害,太平天国早期打下的几场关键战役,比如击溃清军江南大营,几乎都是靠他指挥。 东王威望如日中天,连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这些核心人物,表面上都得听他的。但威望高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杨秀清不仅对同僚咄咄逼人,连洪秀全这个“一把手”都被他逼得忍无可忍。据说,他动不动就以太子的口吻“天父下凡”,当众斥责洪秀全,甚至杖责天王,这谁受得了? 可杨秀清偏偏忽视了一个关键人物——陈承瑢。这个人看似不起眼,却是洪秀全安插在东王身边的眼线,也是天京权力中枢里的一位重要角色。 陈承瑢平常跟杨秀清走得很近,杨秀清也自然没把他当回事,觉得这人就是个“自己人”。可谁能想到,关键时刻,正是陈承瑢悄悄跑到洪秀全面前递了刀子,举报杨秀清谋反,还愿意做内应,引韦昌辉进京。你想想,连身边人都开始防着你、背叛你,那离出事还远吗? 韦昌辉接到消息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带着三千精兵从江西前线杀回天京。这速度,这决心,说明什么?说明他早就准备好了,可能和洪秀全、陈承瑢之间早有默契。 而杨秀清呢?他正沉浸在即将称“万岁”的喜悦中,压根没意识到危险的逼近。等到韦昌辉的兵马杀进东王府,一切都已经晚了。曾经权倾朝野的东王,就这样在自己的府邸里被一网打尽,府中家眷、侍从几乎无人幸免。 这场内讧,史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不仅让太平军损失了一大批核心骨干,也让外界看清了这群“天国领袖”之间的勾心斗角。杨秀清的悲剧,不只是因为他狂妄自大,更因为他低估了人性,也低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他以为掌控了军队和宗教就能掌控一切,却忘了最致命的一击往往来自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