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俞黎新
本报讯在吴兴区织里镇,2名童装企业主日前经历了一场不一样的“居住证积分竞争”。
居住证积分是指居住稳定的流动人口在所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评价指标,只要居住半年以上,就可以申领居住证积分,以居住证积分高低来提供相应的政府公共服务和安排就学群体。其中,居住证积分越高,子女就能进入更好的公办学校就学。
住在织里镇利济西路的李先生和永康路的吴先生,原先的居住证积分均为78分,按照原有规则,他们在为孩子申请入读公办小学时处于同一起跑线。然而,今年织里公安分局推行的新政策改变了局面——将企业平安建设情况按10%的比例纳入积分体系。
最终,李先生因其工厂平安积分满分,获得10分加成;吴先生则因企业员工发生过打架、交通违法等行为,平安积分较低,只加了8.9分。李先生的孩子因此在入学排序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织里镇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目前共有中小企业主近3.5万人,占全镇流动人口15.2%,随着越来越多家庭选择长期在织里工作生活,他们对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公租房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其中每年申请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就超过8500人。
面对这一需求,织里公安分局创新思路,对居住证积分制度进行动态调整,将平安积分按比例纳入居住证积分运用,在原有年龄、学历等5项指标基础上,增设10%的平安附加值。该机制依托“家在织里”App,系统自动对接“e企安·365”平安评分系统,实时生成以企业为单位的平安积分。企业是否频繁发生报警、案件或纠纷,通过数据一目了然,实现科学、公正的积分管理。
据统计,自试行居住证积分激励新规则8个月以来,全镇矛盾纠纷新增率下降11.5%,有效警情下降9.1%,交通违法率下降13.8%。企业主不但从良好治理中获得实际利益,也切实感受到平安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
“这一做法显著激发了企业主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织里公安分局表示,通过制度创新,将公共服务与企业管理深度结合,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