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要知道,2000 亿可不是小数目。当年全国全年的基础研究经费加起来才 822.9 亿,连这个数的一半都不到。更让人揪心的是,美国早就吃过这种亏。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搞超导超级对撞机(SSC),一开始说预算 44 亿美元。结果呢?钱花出去不少,到 1993 年项目被砍的时候,才完成不到 20% 的工程,隧道挖了还不到三分之一,预算已经飙到 120 亿美元了。 当年力推这个项目的物理学家温伯格后来都后悔,承认一开始把预算压太低了。按照实际花费,这个项目最终得花近 200 亿美元,超支率高达 450%。 欧洲人也没好到哪去。他们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1998 年开建时说要 26 亿美元,到 2008 年完工,实际花了 90 亿美元,超支 346%。王贻芳说欧洲这个项目很成功,超支不多。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已经严重超支了。 更关键的是,欧洲人是在已有隧道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的。要是从零开始,没 200 亿美元根本拿不下来。现在王贻芳团队计划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质子对撞机,说预算 1400 亿人民币,差不多 210 亿美元。 可这项目规模比 LHC 大四倍,能量高七倍多,按常理说成本应该高四到七倍。这预算怎么看都像是在画饼充饥。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之前不是建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吗?那可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重大突破,还做出了 τ 轻子质量精确测量这样的国际成果。没错,那确实是个成功案例。 但要知道,现在中国正在建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总投资也就 47.6 亿,定位明确,就是要服务能源环境、生物医学这些实实在在的领域。这种量力而行的项目,和 2000 亿的巨型对撞机完全不是一回事。 杨振宁的担心不是没道理。2016 年,中国科研经费里,基础研究只占 5.2%,试验发展却占了 84.5%。钱本来就少,再往这种风险极高的项目上一砸,其他基础研究领域怎么办?那些能直接改善民生的科研项目怎么办? 偏远地区的学校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多少有天赋的孩子因为条件不好被埋没了。把 2000 亿投到这些地方,培养出更多本土科学家,不比给别人做嫁衣强? 王贻芳说不建就会落后 30 年。可看看欧洲 LHC,主要成果还是欧美科学家主导的。中国花这么多钱,最后能占到多少话语权?能保证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上吗?这些都是未知数。 科研需要长远眼光,但不能脱离实际。美国放弃 SSC 后,并没有在高能物理领域落后太多。反而把钱花在其他领域,保持了科技领先地位。 现在都 2025 年了,HEPS 项目进展顺利,马上就要建成了。这种脚踏实地的科研路线,不正是中国需要的吗?科研不是赌气,更不是靠砸钱就能领先的。 2000 亿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能资助多少青年科学家,能改善多少科研基础设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投入,比赌一把的巨型项目靠谱多了。 杨振宁当年顶着骂名反对,不是不重视基础研究,而是太懂科研规律了。他知道,真正的科技领先,靠的是扎实的基础教育和均衡的科研布局,不是一两个大项目就能堆出来的。中国这些年发展这么快,靠的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有限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科研需要理想,但更要理性。2000 亿不是小数目,花出去就得有实实在在的回报。与其冒着超支风险给别人做嫁衣,不如把钱投到基础教育和应用研究上。这才是真正能让中国科技持续进步的正道,才是真正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