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

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能会撕咬贡品、砸烂陪葬的青铜器,甚至用发簪在墓墙上凿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许多人提到殉葬时,总会想象成一群人乖乖走进地宫,在石门关闭后静静等待死亡,真正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考古发掘给出的证据表明,那些被迫进入墓室的人,曾经拼命挣扎过,墓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抓痕,器物碎裂,骨头上留下裂痕和折断的痕迹。   黑暗的环境里,人们试图撕咬贡品,砸碎青铜器,甚至拔下头上的发簪在墙壁上反复凿击,所有的动作都指向一个最简单的本能,就是想活下去。   这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相信死者需要仆从和财富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于是开始让活人随葬,到了商代,规模迅速扩大。   殷墟的墓葬群中,人殉的坑加起来超过一千个,考古人员统计出殉葬者数量上万,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周代以后,殉葬甚至写进了礼制,贵族死后随从必须一起陪葬,成为硬性的要求,制度逐渐固定化,也把无数人的命运直接锁死在墓门之内。   进入墓室的人并不是顺从地等死,江西靖安的一座东周大墓里,乐工的指骨布满裂纹,明显是用力抓挠留下的痕迹。   南北朝的墓葬中,有年轻女子的指甲卡在墙缝里,显示她们死前拼命想刨出一条缝隙,秦始皇陵附近的考古现场发现过工匠的骨骼,他的小指曾经骨折并愈合,这说明他们长期被囚禁,死前还努力挖掘土层。   空气有限,黑暗封闭,他们用尽能用的东西去尝试逃脱,有人把贡品啃得干干净净,有人握着陶片对准自己的脖子,似乎在考虑提前解脱,这些细节让人真切感受到,当时的人并没有放弃,每一口呼吸都在争取。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带来思维的转变,铁器使用扩大了农业产量,劳动力开始变得珍贵,人们开始质疑把活人埋进墓穴的合理性。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颁布了“止从死”的法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国家的力量禁止殉葬,但法律并没有彻底改变一切。   秦始皇死后,后宫中无子的妃嫔和部分工匠依旧被迫陪葬,说明权力可以轻易凌驾制度,到了汉初,刘邦明确废除了殉葬,数百年间这种现象有所收敛。   明太祖朱元璋却把它重新带了回来,他死时有四十六名妃嫔与宫女被迫同死,后几代皇帝也依旧延续,直到明英宗才留下遗诏明确表示“不忍再用人殉葬”,这一习俗才真正停下。   权力和虚荣常常是这种制度的核心,周代的礼书写得清楚,天子死后妃嫔和仆人必须跟随,这被包装成“礼”,实际上只是把人的生命视作陪衬。   明代的殉葬表面上更讲究“自愿”,但所谓的“自缢殉葬”其实是家人受到威胁的结果。   社会氛围在长期实践中变得麻木,甚至出现了对殉节的褒奖,给烈女立牌坊,把死亡当成荣耀的一部分,这种价值观不仅摧残了个体,也让社会整体对生命的尊重逐渐淡漠。   虽然有墨子直言这是杀人之举,孔子也批评“作俑者缺德”,但要改变这样的制度需要很长的过程,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有大臣上奏从人性角度明确反对殉葬。   康熙在1663年正式下令禁止皇室再以活人随葬,这一举动标志着人殉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彻底终结,历经三千多年,从巫术观念到权力操控,从规模化杀戮到法令废止,最终走向文明意义上的觉醒。   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最令人震撼的并不是制度本身,而是那些在墓中留下的痕迹,抓痕、器物残片、骨骼上的伤痕,这些都在诉说人类不愿坐以待毙的坚决。   即使知道难以逃脱,他们依旧尝试用尽办法维持生的希望,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生欲,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生命的价值。   殉葬制度本质上就是权力对生命的彻底践踏,把人变成工具,把尊严彻底剥夺,它的存在和消亡提醒我们,任何时候生命都应当是社会制度的核心。   现代社会虽然远离了活人殉葬,但类似的“以人命换取权力和利益”的现象依旧可能存在,无论是环境破坏带来的牺牲,还是极端压榨劳动的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漠视。   制度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就可能重演古代的悲剧,文明的进步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不断警惕与反思。   殉葬的历史是一面冷酷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权力不受约束时会造成怎样的惨剧,也让我们体会到人在绝境中依旧要活下去的渴望。   那些死在地宫里的人,没有留下文字和声音,但他们的抓痕和骨骼传达的信息已经足够清晰,生命的价值不容践踏,尊重人性才是社会能够延续和发展的真正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