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司马懿的一生,几乎就是三国后期权力斗争的缩影,他出身于士族之家,自幼聪慧,熟读经史,通晓兵法,但并没有急于出仕。 当曹操三次征召时,他故意装病,宁愿在家养病也不愿轻易走入政治漩涡,直到曹操下了死命令,他才不得不出山,正是这段经历,让人看到了他极度谨慎和深藏不露的一面,这种性格伴随了他一生。 他真正展现才华是在与蜀汉的对抗中,诸葛亮北伐五次,声势浩大,魏国上下人人紧张,司马懿并没有急于应战,而是采取守势,坚守要地,囤积粮草,等敌人粮尽力疲再出击。 街亭之战,他看穿了马谡轻敌冒进的布阵缺陷,派兵猛攻,使蜀军惨败,之后的几次北伐,他依旧不急不躁,让蜀军自退。 诸葛亮叹息魏军老将深不可测,这一切都让司马懿的声望越来越高,但他依旧低调谨慎,避免锋芒太露,这既让对手忌惮,也让魏室权臣心生疑虑。 曹叡去世前,特意留下托孤安排,让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年轻自恃,仗着家族威势掌控兵权,把司马懿排挤到边缘,司马懿并没有立刻反击,而是装病在家,表现得虚弱不堪。 曹爽因此彻底放松警惕,把他当成风烛残年的老人,甚至带着幼帝和群臣出城祭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政变时机。 公元249年,司马懿突然发力,指挥早已秘密训练的死士掌控洛阳,迎回太后发出诏书,宣布曹爽谋反。 曹爽接到消息时已经来不及应对,轻信了司马懿“保证富贵”的承诺,交还兵权,很快,他和宗族数千人被处决,魏国朝堂彻底落入司马家手中。 大规模的清洗使魏国政治彻底改变,之前的权力斗争往往还会留一线生机,但在这次政变之后,失败者就是灭顶之灾,史书中记载,曹氏宗亲被诛杀数千人,整个曹氏集团几乎被连根拔起。 许多人因此对司马懿心怀畏惧,但他本人也付出了沉重的精神代价,自此以后,他经常噩梦不断,梦见王凌、公孙渊和曹氏冤魂前来索命,晚年的他长期被惊惧困扰,身体也越来越差。 到了251年,他病重卧床,自知大限将至,便召来子孙留下遗嘱,他提出的要求不同寻常,第一是让子孙安顿好国家政务,维持大局稳定,第二是禁止后人来他的坟墓祭扫。 在当时,祭祖是礼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的做法让人费解,实际上,背后有着复杂的考虑。 杀戮太多让他担心死后遭仇敌鞭尸破墓,他本人又曾亲自利用祭扫的机会发动政变,所以十分清楚这种场合暗藏风险。 禁止子孙祭扫,一方面避免司马家在这种场合被政敌利用,另一方面也是切断潜在隐患,他还要求葬礼极其简朴,不立碑、不封土、不陪葬,以此降低墓葬暴露和被盗的可能。 他还特别交代不与妻子张春华合葬,这位陪伴多年的发妻晚年与他关系疏远,两人矛盾频繁,他甚至流露过希望她早逝的冷酷言语。 最终,他的子孙遵从了这项安排,让两人分葬,这样做既反映了他对个人感情的漠视,也再次体现了他把政治考虑置于家庭情感之上的一贯态度。 在他去世后,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大权,稳固了司马家的统治,司马师在镇压叛乱时显示出果断与老辣,司马昭则完成了灭蜀大业,再到孙子司马炎逼迫曹奂退位,建立西晋,三国时代彻底结束。 晋朝一度统一天下,但短短几十年就陷入“八王之乱”,宗室自相残杀,国家元气尽失,最终,匈奴攻入长安,西晋灭亡,司马懿用心机和血腥换来的江山,并未真正稳固,这成为历史的讽刺。 他的墓葬至今未被发现,既没有明确的碑记,也没有显眼的标志,后人多次试图寻找,但始终没有确切线索。 这正是他遗嘱的结果,使他的安息之地成为历史之谜,与那些被盗掘的帝王陵墓相比,司马懿的隐匿或许才是他能得到真正安宁的方式。 回顾司马懿的一生,他从谨慎的谋士,变成操纵政局的权臣,再到奠定晋朝基础的奠基人,他的遗嘱看似冷酷,却揭示出他对权力斗争的深刻认知。 他懂得承诺可以背弃,懂得祭扫可以成为政变的导火索,也懂得奢华的墓葬只会引来盗掘,他算尽一生,甚至在死后也要算到极致。 这份遗嘱是他性格与智慧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折射出一个乱世政治家的孤独与恐惧,权力给予他荣耀,也让他时时心惊,最终留下了一份让后世不断议论的遗产。 信源:上游新闻——一生唯谨慎的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