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然而,就是这一句话,26年后,她收到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3年的秋天,黄袍山的山路上尘土飞扬,毛主席正躲在一户农家里,外面忽然传来敌军搜查的声音,屋里气氛紧绷,村民屏住呼吸。 就在这时候,农妇黄菊喜迎上去,出人意料地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心头一震的话:“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 这一声嗓子,像刀子一样割开了紧张的空气,多年以后,她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站在举国瞩目的庆典上,那一刻,仿佛把过往的苦难与牺牲都汇成了值得。 黄菊喜生于1882年,湖北通城县黄袍山脚下的夜珠窝村,那是一个偏僻贫苦的山村,地里只能种些红薯和玉米,她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她改嫁,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十来岁时,她被送到吴家当童养媳,成天做粗活,手上磨满了老茧,成婚后,她生下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本以为能安稳过日子,但丈夫早早病故,留下她独自拉扯五个孩子。 为了活命,她常常带着孩子们沿村乞讨,冬天手脚冻裂也得咬牙继续,这样的日子,铸就了她倔强的性格。 1927年,毛主席第一次到黄袍山考察,曾借宿在她家,她看这个年轻人眼神坚定,和自家长子模样相似,就认作义子,从那以后,她对共产党多了份信任。 她的屋子成了交通点,干部常在她家借宿开会,她则熬粥缝衣,纺纱时留意村外动静,把消息用装野菜的篮子送出去,孩子们也受她影响,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大儿子吴朝义参军,后来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她看着儿子离开时的背影,心里清楚孩子走的是一条不归路,可还是坚持送他上路。 1933年,山里的形势紧张,敌军开始大规模搜捕,那天,毛主席正藏在她家柴房里,敌兵突然闯进村子,吆喝着要挨家搜查,黄菊喜心里明白,一旦被发现,不仅毛主席难逃,整个村子都要遭殃。 她沉着应对,指着从田里回来的次子吴朝炳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士兵二话不说,就把吴朝炳五花大绑押走。 村民们被吓得不敢出声,毛主席在柴房里屏息凝神,很快,枪声响彻山口,吴朝炳倒在血泊中,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毛主席的安全,黄菊喜没有哭喊,只是默默收拾干粮,送毛主席继续上山。 她的选择不仅是一次舍子救人,而是她信念的体现,此后几年里,五个孩子先后全部牺牲,吴朝义在铜鼓战斗中中弹身亡,吴朝福负伤后引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大女儿吴凤桂在1930年被捕后惨遭杀害,二女儿吴满桂在1937年被枪决,尸体暴露多日,她的家变成了一片烈士的坟场。 消息传来时,她往往只是盯着灶火出神,然后对邻居说,孩子们的命换来的是穷人翻身,她不后悔。 敌军多次把她抓走,施以酷刑,三十多种刑罚在她身上留下了伤痕,她曾被吊打、火烙,甚至鞭笞到昏死过去,她背井离乡,住过破庙、草棚、石洞,靠树叶草根充饥,整整十多年。 可是她从没停下过支持革命的脚步,依旧护送红军过山路,照看伤员,动员村里人把孩子送去参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终于等来了胜利,她带头参加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运动,扛着锄头在田里劳作,闲时走村串户宣传新政策。 抗美援朝爆发时,她又动员孙子参军,亲手编织草鞋送往前线,她的坚毅和无私,使她成为劳动模范和革命母亲的典型。 1959年国庆10周年,她接到邀请进京观礼,那一年,她已年过八旬,她穿着一件朴素的灰布衣,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毛主席在城楼上握住她的手,望着人山人海的广场,她眼眶湿润,她心里清楚,几十年前的一句话,换来了今天万家灯火的安稳。 晚年,她依旧保持着朴实的作风,常常给年轻人讲述过去的经历,1971年,她在家乡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她被葬在黄袍山陵园,墓碑旁安息着丈夫和五个烈士子女,每逢清明,当地人都会去祭扫,怀念这位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母亲。 历史记住了她,那一句“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让毛主席转危为安,也让后来的中国有了新的方向,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坚决的行动和最沉默的牺牲,撑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信源:中国军网——黄菊妈:一片丹心照日月,五腔碧血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