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9月15日,在沈阳化工大学“化工报国·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正悄然展开。这座占地3500平方米的场馆,将雷锋精神与化工报国精神交织在一起,也为抗战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对话搭建了空间。
“抗战精神里的爱国不是空谈,是战士们趴在雪地里啃冻土豆仍攥紧枪杆的执着;雷锋精神的奉献也不是抽象概念,是他省下饭票塞给战友、冒雨送大娘回家的实在。”化工报国·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负责人、前雷锋班班长吴锡有指着馆内“精神永恒”展区的老照片,话语里满是感慨。
在他看来,两种精神的共通点首先是爱国情怀。抗战时,先烈为“不当亡国奴”抛头颅、洒热血,是对国家主权的守护;雷锋把“我是国家的人”挂在嘴边,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是在和平年代对国家建设的投入。
还有在危难面前的担当品格。“狼牙山五壮士在跳崖前高呼‘中国不会亡’,是民族危亡之际的挺身而出;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是和平年代的主动担当。无论是枪林弹雨中的‘我上’,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我来’,都是面对困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决心。”
育人中心共有五个展厅,其中前三个展厅聚焦雷锋主题,后两个展厅围绕化工报国精神展开。中心设有六角三厅,其中理想角和信念角主要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教学课堂场所。场馆的“沉浸式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当同学们走进“平凡身影”展区看到雷锋故居的场景,看到雷锋一身戎装、手握钢枪的照片,都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雷锋成长经历,体会到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品质。
从抗战时期的热血到和平年代的奉献,“为家国、为他人”的真心,永远滚烫。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