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工业遗存如同沉默的史书,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时代的记忆,也是城市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近日,浙江省公布了2025年工业遗产名单,共19处入选,嘉兴占据两席,分别是海宁的中丝三厂与海盐的沈荡酿造厂。它们跨越时光,依然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那段实干兴邦的过往。
中丝三厂
中丝三厂最早可追溯至1924年创办的“双山丝厂”,由徐申如、邬省三、李伯禄等八位股东合股兴建。徐申如不仅是海宁本土有名的商人,也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父亲。这座丝厂在动荡的年代里几度更名,历经抗战烽火,也见证过民族工业的萌芽与成长,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海宁近代史。
近年来,海宁市政府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方针,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繁荣推动,系统性守护这些珍贵的工业印记。
如今的中丝三厂工业遗存区内,仍完整保留着民国风格厂房、苏式车间、老职工宿舍等历史建筑共15幢,占改造后总建筑数的62.5%。从斑驳的红砖墙面、锈迹微泛的烟囱,到沉寂的老锅炉、老喷淋设备,甚至水塔与旧时代雕塑——它们不仅是工业革命的见证,也承载着技术演进、社会变迁与审美更迭的复合价值。
走入其中,恍若推开了一扇时空之门。粗砺的红砖、层叠的岁月痕迹,让人不自觉慢下脚步。这里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一段可触摸的时代记忆。
沈荡酿造厂
而另一处工业遗产——沈荡酿造厂,则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飘香至今。它最初由海宁油商职职卿与杭州盐商周某合作创办,从沈荡镇上的“两园一店”逐步发展成现代化酿造企业。作为浙江少数完整保存的清末民初酿造遗存,它见证了中国传统作坊向近代工业转型的完整历程,被誉为江南民族工业的“活化石”。如今也跻身2023年浙江省首批“非遗工坊”,并于2024年获评“中华老字号”。
为保护好这份酿了百年的味道,海盐县经信局、文旅局、商务局与沈荡镇联合推进遗产保护工作。更可贵的是,它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协同发展——2024年相关收入已突破5000万元,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市经信局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持续深耕与制度创新。“未来,我们还将持续推进一批具有嘉兴特色的工业遗存活化项目,让老厂房、旧设备不再是沉默的废墟,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共鸣的城市文化名片。”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