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八路军遭到日军偷袭,新一团团长丁思林在激战中牺牲,旅长陈赓知道后,大怒道:“用新的战斗来为思林报仇!” 1915年,丁思林生在湖北红安丁家岗一个苦人家,打小就跟着父兄五个给地主干活,起早贪黑流血流汗,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1932年5月,鄂豫皖红四军打丁家岗过,要去打第二次反“围剿”,丁思林瞅着这支为穷人打仗的队伍,没半点犹豫就参了军。 刚进队伍时,连长看他年纪小,让他负责看风送茶水,他立马急了:“我来革命就是要当大男将,不真刀实枪干,算哪门子革命队伍的人?” 他入伍没仨月就打了几十仗,半年下来就成了红军里小有名气的“小指挥员”,同年还入了党。 两年多时间,他就从普通战士成长为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二七四团的参谋长,这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丁思林的名气,跟他的“夜摸神功”绑在一起。 当班长时,全班成了“夜老虎班”;当连长,全连成“夜老虎连”;到了营长、参谋长,二七四团直接成了“夜摸常胜军”。 1934年8月,他带着部队夜袭川东万源的青龙观,那地方地势险要,还有敌人两个旅把守。 他看准了敌人麻痹大意的弱点,带着战士们穿软底鞋、绑铁马子,用棉布包着马蹄悄悄摸上去,不仅把敌人两个旅一部端了,还缴获了大批武器,为红军大反攻打开了道。 徐向前总指挥特意去慰问,总部还送了“夜摸常胜军”的锦旗。 后来强渡嘉陵江,他对着战士们说“红军不能只当陆上铁拳,更要做水上尖兵”,说完就摔了衣服跳江护着竹筏冲在最前面。 打剑门关时,部队饿得没力气,他喊着“革命战士肚子饿,骨头可不能软”,带着仅剩30多人的五连血战主峰。 自己负了重伤也不肯留在老乡家休养,说“从逃荒伢到参谋长,我一刻也不能离开队伍”。 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丁思林从团长改任386旅772团一营营长。 誓师大会那天大雨瓢泼,他听着刘伯承师长的动员,摸了又摸戴了五年多的红星帽徽,用油布包好揣在怀里,跟战士们说: “换什么帽徽都没关系,咱们的心永远是红的,永远跟老百姓站在一起”。 1939年他当上新一团团长,冀南根据地被日寇两面夹击,他带着战士们玩起了“隐身术”。 混在出城种地的农民里进曲周城,夜里炸弹药库、烧给养,还把布告贴到日寇鼻子底下,吓得日寇睡不好觉。 又发动老乡架土枪土炮佯装攻城,骗得日寇调兵增援,自己却带着部队化整为零躲起来。 后来陈赓旅长选香城固设伏,他一看那沙河故道就说“这是个难得的‘口袋’”,连夜带着战士用红柳隐蔽战壕,把“口袋”筑得严严实实。 1939年2月10日,日寇果然钻进伏击圈,他带着战士趴在冰冷沙滩上,等敌人全进来了就猛地开火。 哪怕日寇投毒瓦斯弹,他也组织战士用集束手榴弹炸散毒气,最后全歼安田中队250多人,毁了9辆汽车。 新一团还被朱德赞为“模范青年团”,后来又得了“朱德青年团”的称号,老百姓还编了歌谣夸“386旅好儿郎,香城四面撒罗网”。 同年7月,为了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丁思林带着新一团夜袭太谷黄挂村——那是日寇后方交通枢纽,还有三道铁丝网和交通沟围着。 他带着战士悄悄摸进去,不到一会儿就把日寇打得四处窜,最后用4人伤亡的代价歼敌32人,还缴获了密码本、照相机。 刘伯承师长都说“这是他们献给抗战两周年的好礼物”。 可没过几天,日寇一○九师团3000多人分路来犯,7月6日夜他带着部队夜袭云簇镇,跟日寇在新庄、高庄一带打了两天两夜。 8日上午下着暴雨,战士们又饿又累,大家让他先撤,他却摆手说“老规矩,你们先下去,我跟一连一班留下掩护”。 说着就从战士手里夺过机枪朝日寇扫,把敌人压退后,他刚直起身,就被日寇的轻机枪子弹击中头部,年仅26岁的他攥着驳壳枪倒在血泊里。 战士们哪怕两天没吃饭,也都争着抬他的遗体,还在骡车上架了挺机枪,说“这是要给团长报仇”。 陈赓旅长把机枪交给生擒俘虏的英雄,后来在追悼会上说:“要用新的战斗来悼念丁思林!”老百姓也把他的名字刻在了长乐村的纪念碑上。 丁思林牺牲后,新一团接着打关家垴、打韩略村,尤其是韩略村一仗,歼灭了日寇“观战团”240多人,连少将旅团长都毙了,这就是陈赓说的“用战斗悼念”。 丁思林只活26年,可他用“夜摸常胜”的本事、“跟我上”的担当、“不离开队伍”的忠诚,活成了革命队伍里的一面旗。 这面旗哪怕过了这么多年,依旧能让人看清:真正的英雄,从来都是为老百姓拼出来的。 这样的英雄,从来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