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湖北,日军哨兵为3条鱼离岗,14岁放牛娃进屋一看:发财了!谁能想到,炮楼里日寇馋嘴捞上的三条鲫鱼,竟让一个14岁的“小哑巴”扛走了歪把子机枪,搅翻了整个据点。 1945年5月的一个下午,南门家河到洛阳店的土路上,有个半大孩子,赤着脚跑得飞快。 这孩子肩上扛着挺机枪,手里还攥着支三八式步枪,斜挎的子弹袋鼓囊囊的,里面的子弹相互碰撞,跟他的喘气声混在一起。 身后不远,几个日本兵骂骂咧咧地追着,枪还时不时响两下,“八格牙鲁”的喊声顺着风飘过来。 可那孩子头都没回,两条腿跟安了弹簧似的,见着垣墙就翻,碰到涧沟就跨,田埂上的草被他踩得倒了一片,转眼就跑到了清水河边。 等日寇喘着粗气追到河边,那孩子早就过了河,钻进河西岸的丛林里没影了。 日寇站在河边你看我、我看你,一个个跟傻了似的,谁也不敢再往前挪一步,他们都知道,那片林子是新四军的地盘,进去就是找死。 这孩子叫李立富,那年才14岁,9岁的时候没了爹娘,只能在地主家当放牛娃,苦熬了几年,倒练出了一身力气。 七天前,日寇要在黄家寨修炮楼,让维持会挨家挨户派劳力,地主家舍不得自己的人去受苦,就把李立富推了出去。 到了工地,李立富不管是搬石头还是挖地基,都比旁人卖力,日寇看他勤快,就把他调到据点里打杂,干些力气活。 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任”,李立富摸清了日寇的底细:每天中午要是打了“牙祭”,日寇们准会喝得醉醺醺的,然后睡一下午; 门口的哨兵有时候会偷懒,尤其是看到有新鲜事的时候,更容易分心。 这天中午,日寇果然又“打牙祭”了,炖了肉还喝了酒,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倒在铺上就睡,鼾声大得能把屋顶掀了。 李立富想着该去挑水了,就挑着水桶往村东头的老井走,老井旁边有个堰塘,有个没睡觉的日寇正在塘里摸鱼。 他在水里扑腾来扑腾去,把塘水搅得跟泥浆似的,塘里的鱼受不了,有的翻着肚皮往上跳,底层的鲫鱼也憋得冒头。 那日寇看得高兴,在水里又跳又叫,见着李立富过来,就朝他“哇啦哇啦”喊,还用手比划着,让他把抓到的几条鱼带回去,再拿个桶来装鱼。 李立富点点头,挑着水,手里提着用树枝串着的三条大鲫鱼往回走。 走到村头的大杨树下,正好碰到放哨的日寇,那日寇一眼就看到了李立富手里的鱼,眼睛都亮了,赶紧问:“鱼的,什么地方有的?” 李立富指着堰塘的方向,学着日寇的腔调说:“鱼的,大大的有!” 等李立富第二趟挑水,还特意带了个桶过去,那放哨的日寇早就等不及了,脱了衣服就跳进堰塘摸鱼,还让李立富赶紧去喊屋里睡觉的日寇,让他们也来抓鱼。 李立富提着桶回到日寇住的四合院,他放下水桶,就往正屋走,想喊日寇起来抓鱼。 推开门一看,屋里的日寇横七竖八地躺在稻草铺上,有的张着嘴打呼噜,有的还说着梦话,口水都流到了稻草上。 李立富喊了几声“太君,抓鱼的干活”,可没一个人搭理他,有个日寇翻了个身,嘟囔了两句,又接着睡。 李立富的目光落在了墙边的枪架上,那上面整整齐齐地摆着一排枪,有步枪、冲锋枪,还有一挺机枪。 一个念头飞快地冒了出来:现在不跑,更待何时? 他也顾不上找鞋,踮着脚走到枪架旁,一把抄起那挺机枪,又取下一条装满子弹的子弹袋,斜挎在肩上,转身就往门外跑。 跑到门口,他往东边扫了一眼,没见着日寇的影子,却看到大杨树下还靠着一支三八式步枪,准是刚才放哨的日寇忘在那儿的。 他赶紧跑过去,把步枪也抄在手里,拔腿就往河西的村口跑:河西有新四军,能救他。 那两个摸鱼的日寇,等了半天也没见李立富回来,也没见其他日寇来,心里开始犯嘀咕。 那个放哨的日寇先爬上岸,穿了衣服就往据点跑,一进门就发现杨树下的枪没了,再冲进正屋一看,枪架上的机枪也没了。 他吓得魂都快没了,“嗷嗷”直叫,赶紧把睡觉的日寇都喊醒,日寇们一听枪没了,也慌了神,赶紧提着枪追了出去,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河西的新四军武工队早就听到了枪声,赶紧往河边跑,正好碰到气喘吁吁的李立富。 武工队的战士一看他肩上的机枪和步枪,赶紧把他护送到了随南县指挥部。 鄂中军分区知道了这件事,都觉得李立富这孩子又勇敢又机智,就把他的事迹编进了政治教材,让军区的军民都向他学习。 李立富也没让人失望,后来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新四军,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李立富跟那些故事里的小英雄不一样,他没经过什么训练,也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当英雄。 他就是个普通的孩子,却凭着对日寇的恨,凭着对新四军的信任,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在那个年代,像李立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可能是放牛娃,可能是农民,可能是手艺人,平时看着普普通通,可到了关键时候,都能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