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历史上最牛的状元,当属北宋嘉佑二年的状元章衡。因为,他参加的那次高考,堪称高手云

历史上最牛的状元,当属北宋嘉佑二年的状元章衡。因为,他参加的那次高考,堪称高手云集,唐宋八大家来了三个,分别是苏轼、苏辙、曾巩,主考的还是欧阳修。完了之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张载、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颐、程颢等,也是那届科考考出来的。 这届科考被后人捧成"千年龙虎榜",可要我说,章衡这个状元的含金量,反倒容易被这满天星斗的光芒给盖住了。您想啊,放榜那天要是没人提章衡,大伙儿估计都得问:"状元是谁啊?"——毕竟苏轼的文章被欧阳修误认成自己徒弟曾巩的,为了避嫌还特意压了名次;苏辙的策论写得连皇帝都拍桌子叫好;曾巩更是"唐宋八大家"里闷头写散文的实力派。这仨凑一块儿,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当科举顶流,结果状元宝座上坐的却是章衡,搁谁心里不犯嘀咕? 但您要是翻翻史料,会发现这位章衡真不是凑数的。他爹是兵部郎中,从小耳濡目染的不是四书五经的死记硬背,而是实务打点的本事。殿试时欧阳修出的题有多刁钻? 让考生分析"天子六军"的编制沿革,顺便点评历代边防策略。别人都在引经据典掉书袋,章衡却掏出一套结合当下边患的实际方案,连守城器械的改良都画了草图。欧阳修批卷子时差点拍案而起:"这小子不是来考试,是来给朝廷交作业的!" 更绝的是他当官后的操作。别人中状元后忙着写谢恩表、拜码头,章衡倒好,直接跑到河北边境调研。发现当地守军用的还是唐代遗留的破旧弩机,射程还没西夏人的弓箭远,当场给枢密院上了份报告,建议改良兵器并训练新式骑兵。 后来宋神宗搞"元丰改制",推行的许多军备改革措施,都能找到章衡当年建议的影子。可惜这么个实干派,偏偏撞上了北宋文人"重文轻武"的风气——您一个状元郎不好好写锦绣文章,天天琢磨兵器铠甲?传出去多没风雅! 反观同届的苏轼们,虽然当时名气没那么大(苏轼那会儿才二十出头,文章虽好但朝堂资历浅),但架不住人家会写啊!欧阳修读到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激动得直拍大腿:"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后来苏轼在杭州修苏堤、在密州抗蝗灾、在黄州写前后赤壁赋,每件事都被老百姓记在心里,连野史笔记都爱写他的趣事。而章衡呢?《宋史》里关于他的记载加起来不到两千字,除了"嘉佑二年状元""历知汝州、颍州"这些干巴巴的履历,连个像样的八卦都没有。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种"不讨喜"的特质,反而凸显了章衡的难得。那届科考被称为"千年龙虎榜",固然是因为出了苏轼这样的文坛巨擘、张载这样的思想大家,但真正撑起国家运转的,恰恰是章衡这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型官员。就像现在的高考状元,有人成了网红教授到处演讲,有人默默在实验室攻克芯片难题——前者或许更耀眼,后者才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可惜历史总是更偏爱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我们记得苏轼在赤壁泛舟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记得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豪言壮语,却很少有人知道章衡在河北边境检查兵器时沾满油污的双手,或者他在枢密院据理力争时涨红的脸。但换个角度想,或许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那些真正推动时代前进的人,往往像基石一样沉默;而那些站在基石上引吭高歌的人,反而更容易被看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1
2025-09-20 06:06
写的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