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南京大屠杀血的教训,之后的守城保卫战中,都执行了对普通百姓的战前疏散政策,其中做得最好的,是第74军57师余程万,因此避免了在常德会战期间出现大量平民死伤。 1943年的常德城,空气里早就飘着战争的味道,当时守在这里的是74军57师,师长叫余程万,黄埔一期毕业,手里的兵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 上高会战打下来,这支部队得了个“虎贲”的名号。 可常德这地方不好守,城小,最窄的地方才3公里多,房子还多是木头的,一炸就着,南边又靠着湍急的沅江,想退都难。 眼瞅着日军要打过来,余程万没先想怎么布防,反倒先惦记起城里的老百姓。 他心里清楚,日军的重炮和飞机一过来,这城准得成废墟,而且日军那德行,见了老百姓就没好事,南京的惨剧不能再在常德上演。 之前鄂西会战的时候,有钱人和老人小孩已经走了不少,剩下的多是公务员、小商贩和穷苦人。 余程万找了县长戴九峰帮忙,调了60艘木船,还有2艘航轮,天天在沅江上来回跑,免费帮老百姓运东西、送过河。 部队的士兵也没闲着,在码头、路边帮着搬行李,一搬就是30多里地,一分钱都不要。 那时候有苦力想趁机涨价,扛一担东西要800块,余程万立马让县政府定了公道价,不准欺负逃难的百姓。 到了10月10号那天,常德城里基本空了,只剩县长、警察局长和建设科长3个人,带着100多个警察维持秩序。 后来常德城5000多间房子炸得只剩80多间,要是没这次疏散,多少老百姓得没命? 说完成德百姓的事,再说说守这座城的57师。 这支部队的装备在国军中算好的,有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还有几门苏制的老野炮,可跟日军比还差得远。 更难的是,士兵们天天就靠1斤糙米饭填肚子,没什么油水,有时候连棉衣都是从牺牲战友身上扒下来的,穿两年都算好的。 可就这么苦,没人当逃兵,因为他们都见过日军的暴行,老百姓被屠杀,妇女小孩遭欺负,这些事刻在心里,比什么都管用。 之前军阀混战的时候,敢死队都是为了现大洋拼命,可57师的兵不一样,他们一分额外的钱都没有。 战死了家属也就拿点抚恤金,可他们照样敢冲,嘴里常说“咱们每个兵都是敢死队”。 这话真不是吹的,常德会战打起来,原本该有51师、58师帮忙守外围,结果前线部队败得快,最后就剩57师8500多人,要守1600平方公里的地方,很多阵地就一个连甚至一个排盯着。 可他们靠着碉堡、护城河,还有迫击炮手打几炮就换地方的灵巧,硬是守了16天,打死打伤不少日军,连日军的联队长都被中美联合空军给炸死了。 到最后弹尽粮绝,余程万才带着300多人突围,虽说城丢了,可也给友军反攻争取了时间。 可就是这么一支立了功的部队,师长余程万战后的日子却不好过。 国民党说他“擅自突围”,把他押到重庆,差点判了死刑,后来虽说改了轻判,可官路算是走不顺了。 蒋介石要立军纪,总得找个人当例子,余程万早年没在作战部队待着,搞过党务,跟陈诚、胡宗南那些核心嫡系走得不近,不是自己人,自然就成了这个“典型”。 后来他虽说还当过大官,1948年成了26军军长,可1949年卢汉在昆明起义,他被抓了,放出来后率部退到海南岛,没多久就被免了职。 1950年他去了香港,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可1955年还是遇刺死了,年仅53岁。 他在香港就是个普通人,旧政权不管他,新环境又融不进去,那些盯着他的势力,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跟他有旧怨的,都能找上他。 他的死,就是没了靠山,成了时代里的孤家寡人。 其实回头看余程万这一辈子,他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将军的遭遇,更像抗战时期无数中国军人的缩影。 他们拿着差武器,吃着苦日子,可凭着一口气跟日军死磕,打完仗还可能受委屈、被冤枉。 有人说他没守住常德,可8500人守16天,把日军拖得够呛,这已经是奇迹了;有人说他不该突围,可弹尽粮绝的时候,硬拼到最后一个人,难道就是最好的选择? 他没把自己当大官,对地方小官温和,给患病的科长写草药方子;对老百姓上心,帮着搬行李、管运费;对士兵严,可严得在理,所以57师才能成虎贲之师。 真正的英雄从不是完美的胜利者,而是明知打硬仗、受委屈,还照样为家国拼到底的人,余程万和他的虎贲之师,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的故事不该只藏在历史书里,因为那里面装着的,是中国人当年怎么凭着一口气,把侵略者挡在身前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