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9月,厦门解放进入倒计时,对于厦门市长的人选,陈家庚提了一个建议:最好

1949年9月,厦门解放进入倒计时,对于厦门市长的人选,陈家庚提了一个建议:最好由闽南人担任,毛主席听后,马上想起一个人:新四军那个很会打仗的县长挺合适。 厦门快解放的时候,南洋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跟中央提了个建议。 他说:厦门华侨多,还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口岸,在海外影响大,而且自己早年办学时曾无奈换过三次校长,知道地域认同对治理多重要,所以建议派个闽南人来当市长。 主席很看重陈嘉庚的意见,又去问福建省委的想法。 这时候,第十兵团司令叶飞想起了时任29军参谋长的梁灵光,他是福建永春的,会说闽南话,抗战时还在担任过如皋县县长,正好合厦门的需求。 就这样,叶飞推荐了梁灵光,主席最后也点了头,当时还在忙着准备漳厦战役的梁灵光,接到调令从部队转到地方,成了厦门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 1916年梁灵光生在永春一个富商家庭,可没当娇生惯养的少爷。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在上海读书,直接投身到抗日救国的学生运动里。 还跟着上海大专院校的请愿团去南京,一路吃苦也要跟当局说“别打内战,一起打日本”。 后来他想找中共党组织,可那时候上海地下党遭了破坏,他只能先加入暨南大学的抗日青年团,还在那儿认识了后来的妻子朱含章。 不过他搞学生运动的身份暴露了,想去延安又走不通,正好家里在上海的企业破产,哥哥梁披云帮他在马来亚吉隆坡找了份华文学校的教书工作。 在马来亚教书的日子,梁灵光没忘自己的使命。 上课的时候,他总给学生讲国际、祖国的情况,把日军侵华的暴行说给学生听,还让学生读进步书,教他们“中国人就得护着自己的国家”。 他还在老师和学生里拉了一批思想进步的人,先后搞了雪兰莪邦反帝大同盟、华侨抗日救国会、左翼作家联盟三个组织,自己当主席。 教书之余,他还在新加坡《星洲日报》上写抗日评论,用文字当武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听说国共合作抗日了,他立马决定回国,回到上海后,梁灵光就扎进了敌后抗日。 1938年徐州失守,苏北成了敌后,他跟郑枢俊觉得这时候国民党对地方控制松了,正好能发展抗日武装。 他到处找机会,先成立政工队,又改编队伍,拉进步工人参军,还说服厂家和开明地主捐钱捐粮,最后凑出一个中队。 这支部队在他指挥下,打游击袭扰小股日伪军,分化伪军,收拾地方土匪,还跟友军一起抗日。 1940年他见到了新四军挺进纵队政委叶飞,俩人都是闽南老乡,又都有海外经历,聊得特别投缘,梁灵光就带着部队加入了新四军。 之后他参加了郭村保卫战、苏北整编,跟着部队东进打垮国民党顽固派,进了黄桥地区,当年还当上了如皋县县长,没多久就入了党。 后来他又打了不少抗日仗,反“清乡”的时候也立了功。 日本投降后,他率部南下收拾不投降的日伪军,还当了中共苏皖边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常委。 解放战争时,他从新四军华中九分区司令员兼专员,做到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三旅旅长,再到29军参谋长,打了无数仗,身上却没一处伤,这可是个奇迹。 1949年10月17日厦门全岛解放,梁灵光带着接管人员进了鹭岛,一上任就面临一堆难题: 厦门几乎没农业,工商业也弱,交通只靠海运,偏偏盘踞金门的国民党军还拿炮封锁港口,海上走不了,进出口贸易掉得厉害。 梁灵光跟大家说“咱们就一条路,抱成团使劲干,打破封锁,让工厂开工、生意做起来,把困难局面扭过来”。 他和市政府想出三个办法:先是疏通侨汇,知道厦门归侨、侨眷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就靠着这份优势争取到更多海外华侨的钱。 接着开辟航运,把工商界的知名人士和进出口商请来一起想办法,慢慢恢复了航线,还加了到汕头的线,连一些外国轮船也来跑厦门到香港的货运。 最后扩大物流,通过贸易公司把厦门的土特产卖到上海、广州和福建其他地方,再从海外和内地买工业原料、生活必需品,还办了第一届物资交流会。 厦门岛孤悬在海上,不管是打仗还是老百姓生活,都受限制。 梁灵光想起陈嘉庚之前提的修海堤的想法,先找专家论证,又去实地勘探,最后决定在厦门岛的高崎和大陆的集美之间“抛石为堤”。 这海堤不光彻底解决了厦门孤岛交通难的问题,帮着巩固了海防,还大大推动了厦门经济发展。 后来他又接着推动集杏海堤修建、鹰厦铁路通车,为之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腾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年轻时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呼吁抗日,到在马来亚用讲台和笔唤醒侨胞,再到放弃海外安稳日子回国组建武装抗日,梁灵光从来没把“爱国”挂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去做。 梁灵光的一生,是跟着家国需要走的一生,是为厦门发展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