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炮,不是喷水玩的,是真能拆船的。 现在主力水炮射程一百五,压力十五兆帕,隔壁国家还在用老掉牙的,我们早把人家甩出十条街。 但想切钢板? 还不够劲。 得冲到五十兆帕,水流比子弹还快——八百米每秒,才够看。 珠海航展那台“海龙”,压力干到二十五,流速破六百,还带智能瞄准,已经不是水管了,是精密武器。 专家说,水炮和激光配对,一个打持久战,一个点穴杀人,这组合,狠。 “十四五”规划里,水炮要升级成“海天”系统,不光要远、要准、要快,还得能喷特种液体,环保、防锈、不伤人命,但能逼退人。 大伙别光盯着“甩出十条街”的差距就觉得万事大吉,咱得扒开参数背后的门道看看。十五兆帕的压力听着挺唬人,可真要切钢板,五十兆帕才是门槛,这中间差的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你想啊,水要飙到八百米每秒,比子弹还快,那管子得扛住多大的劲儿?之前听搞机械的朋友说,他们实验室调试高压系统时,曾有管道突然崩裂,水流跟刀子似的把铁皮柜划开一道大口子,可见这技术不是随便拧拧阀门就能成的。那些把压力从十五兆帕往上提的工程师,手里攥的哪里是扳手,分明是跟材料、力学死磕的底气,这些看不见的熬夜和试错,比“二十五兆帕”这个数字更该被记住。 再说说“海龙”的智能瞄准,航展上对着靶船百发百中的样子确实亮眼,可到了真实的海上,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浪头一颠,目标船跟漂在水上的叶子似的晃,风再一吹,水雾挡着视线,这时候智能系统能不能跟上?会不会因为一个浪花就偏了方向?还有要是遇上对方放烟雾干扰,它能分清哪儿是船、哪儿是烟雾吗?这些问题,不是航展上亮个相就能解决的,得在大风大浪里一趟趟试,把各种突发情况都摸透了,那“智能”俩字才算真落地。咱夸它是精密武器没问题,但别忽略了,这“精密”是靠无数次海上测试磨出来的,不是纸上谈兵的噱头。 专家提的水炮配激光,这组合确实够妙,但也得算清各自的短板。激光好啊,快得没影,指哪儿打哪儿,跟“点穴”一样精准;可它怕啥?怕下雨、怕雾霾、怕海上的高湿度,一遇上这些天气,激光就跟蒙了眼似的,劲儿使不出来。这时候水炮就顶上来了,管你刮风下雨,只要机器没毛病,就能一直喷,跟打持久战似的耗着。你看,这不是简单的“1+1”,是把俩家伙的长处凑一块儿,短处给补上,跟打仗时一个冲锋一个掩护似的,透着股子巧劲儿。但话又说回来,俩设备怎么配合才能不“打架”?数据怎么传才能不延迟?这些协调的活儿,比单独造一个水炮或激光难多了,得把它们的“脾气”都摸透了才行。 “十四五”要搞的“海天”系统,提了“喷特种液体”,这事儿我觉得特别对味儿。之前有些国家的水炮要么用海水,喷完自己船底都锈得厉害;要么用化学药剂,一撒到海里,鱼啊虾啊死一片,遭人骂。咱这特种液体,既要环保,喷到海里不破坏生态;又要防锈,别把自己的装备给坑了;最重要的是“不伤人命”——你想啊,要是遇上非法越界的渔船,真把人伤了,事儿就复杂了,用这液体逼退他们,既守住了主权,又留了余地,这才是大国该有的分寸感。但这液体配方也不是那么好搞的,要兼顾这么多要求,估计科研人员没少在实验室里熬通宵,试了不知道多少种配比才找到合适的。 当然了,咱也不能光唱赞歌。现在“海龙”的二十五兆帕,离五十兆帕的目标还远着呢,水流速度要到八百米每秒,相当于两倍多音速,怎么让水流在这么快的速度下还能保持“刀刃”的状态,而不是变成一团水雾?还有设备轻量化的问题,军舰上空间就那么大,要是水炮又大又重,占了别的装备的地方,也不行。这些都是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急不来,得一步一步扎实走。而且智能瞄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海天”系统的多设备协同,这些都得在实际应用里慢慢打磨,不是规划里写一句就能成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