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AI协作正从“流程驱动”迈向“语义驱动”。本文聚焦AI群聊的演进路径,深入解析语义路由如何重构协作逻辑、提升组织效率,为产品人理解下一代智能协作工具提供系统视角。
想象一下,后续的企业中,人类员工和AI员工是怎样的一种合作模式?或者我们把话题缩小一下,人类员工应该用怎样的交互方式来驱动AI员工?
0.结论先行
先给出我的结论,群聊。在这个群里,你可以随意@某一个智能体/Agent替你干活儿。比如:@差旅助手替你定出差的方案,然后再@报销助手接收差旅助手产生的费用项完成报销,整个操作一气呵成,而这个群聊页面,可能就是今后你电脑中唯一需要打开的App,我个人其实也更喜欢称之为企业AI操作系统。
1.当前现状
当前业界主流智能体平台基本都是预设流程驱动(Workflow-Driven)。预设流程流程驱动,意味着灵活度是受限的,你再怎么玩也跳不出预设好的工作流和节点。
如Dify、N8N,AI协作大多依赖“预设工作流”:
用户输入→触发一个固定流程→多个Agent按剧本执行→输出结果
优点:可控、可审计、稳定
缺点:僵化、不灵活、无法应对突发组合需求
2.群聊如何实现?
整个流程其实是预设流程驱动(Workflow-Driven)向语义路由驱动(SemanticRouting)的演进。默认的群聊窗口其实就是最上层的RoutingAgent。如果你很清楚Agent们的职责,直接@它们就可以了;但如果你只是模糊的说一句:“帮我制定一下去新加坡的行程,并且整理好发票报销”,RoutingAgent就会负责语义解析并且找到对应的垂直Agent完成工作。
因此,群聊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可感知的智能体协作网络”(PerceptibleAgentNetwork)。它的特征如下:
这实际上是一个“混合式智能体架构”(HybridAgentArchitecture),结合了:
前端:社交化UI(类似Slack/Teams)
中台:语义理解+路由引擎
后端:各垂直Agent的独立工作流
3.业界的实践情况
智能体群聊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仍然是一个比较领先的概念,目前没有完全对等的方案。类似的产品或者框架如下:
4.“受控群聊”Vs.“自由群聊”
本方案本质上仍然是受控群聊,有一种更激进的想法是自由群聊:
自由群聊:多个Agent可以自由发言、争论、投票,但容易陷入“无意义循环”或“幻觉扩散”
受控群聊:虽然允许Agent之间互动,但通过以下机制防止失控:
所有对话始于用户每条消息必须明确@目标或由系统路由
每个Agent仍绑定到预设的工作流(如CRMSyncAgent只能查日志+调API)
这种“结构化自由度”是企业落地的关键——既保留灵活性,又保证安全与合规。
你怎么看“AI群聊+@提及”模式?你们公司开始尝试多智能体协作了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