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集群突击,空军协同机动,如何防御二战德军闪击战?其实,闪电战核心就在于战略欺骗,快速破坏对手动员能力,打崩对手心态和指挥系统。 一战结束后,德国反思堑壕战弊端,提出以装甲集群为核心、空军协同的机动战理论。1935年,德国组建装甲兵司令部,将集中、快速和奇袭等原则融入训练体系,建立“突破-包围-歼灭”链条。 有些小伙伴将闪电战简单理解为“坦克集群+空中支援”战术组合,却忽视了其战略层面的欺骗性。其实,闪击战并非简单战术,而是一种系统性战略。其核心理念既不是空地协同,也不是集中使用坦克集群,而是战略欺骗。 普法战争后,欧洲军事体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动员能力和战役组织能力成为大国战争核心特征。现代化国家机器的和平与战争转换非常高效,但这种高效的代价也极其高昂,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损耗。所以,一般不会轻易动员,一旦动员就必须要开打。 因为一旦实施,俄罗斯全境就会进入战时状态,公民基本权利会受限,财产会被征用,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需服从国防需求,整个国家会立马变成一架战争机器。那不仅是俄罗斯的不幸,更是欧洲的噩梦。 闪击战的整个思路就是围绕如何在对方尚未动员时动手,如何阻止对手后续动员,以及如何摧毁对手动员能力展开的。 所以,闪电战一旦开打就必须要快,坦克突击集群必须像尖刀般向前猛插。打击对方交通枢纽,摧毁其物资集散地,破坏动员能力,阻止对方集结并反击。最终在对手还未完成动员时发动致命一击,迫使对方滑跪投降。 德军决策层深谙“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之道,通过“海狮计划”佯攻英国掩盖“巴巴罗萨计划”的意图,希特勒甚至为此不惜欺骗己方海军将领。 这种“诡道”思维的本质就是以速度制造时间差,通过机械化装备和心理震慑,可压缩战争进程,规避消耗战,但这玩意有三个致命傲慢: 一是技术万能论,认为坦克速度、轰炸精度等工具性能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忽视了战争作为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二是心理必然性,认为对手在高速冲击下,必然会陷入指挥瘫痪和心理崩溃,充满着一厢情愿式的种族傲慢。 三是时间可压缩性,认为速度可以无限叠加,无视后勤、地理和气候等条件制约。 一旦这些假设遭遇弹性防御,就会迅速暴露其脆弱性。苏联纵深防御策略就是对闪电战最彻底的反制,通过焦土政策、梯次防御和战略撤退,将德军速度优势转化为后勤噩梦。 说穿了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将德军拖入消耗战,导致德军每向前推进100公里,补给效率就下降30%,最终让德军装甲集群在漫长战线上面临燃油短缺、装备损耗和兵力分散等困境。正如《左传》所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旦苏联将工厂后撤并恢复生产,把全国总动员彻底铺开之后,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装甲集群和空中部队砸向德军。所以,应对闪击战,从一开始就要提升到战略高度,决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从能力而非意图角度判断对手,必须保持高度战备水平。 二战初期,德军之所以能打爆苏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苏军战备水平不足。法国之所降得快也是因为战备拉胯,马奇诺防线压根就没完工,再加上阿登森林方向麻痹大意,德军就干脆从那突过去了。其实,德军选择绕行,恰恰说明马奇诺防线是有作用的。 闪电战失败的本质,就在于它试图用速度决胜的线性思维驾驭非线性战争系统,最终被战争复杂性所反噬。防御策略就是持久战,主动拉长战争时间,扩大空间纵深,增加系统弹性,使进攻方迷失在自己创造的速度幻觉中。 其实,闪电战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魔术,一旦观众看穿手法,魔术师就只剩下一堆道具,魔法棒就会瞬间变成烧火棍!